中考数学复习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_名师指点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中考数学复习中应注意的...
首页>学习园地>名师指点>中考数学复...

中考数学复习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012-02-28 收藏

一、注重“双基”和基本方法的教学

众所周知,近年来中考数学试题的新颖性、灵活性越来越强,不少师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因而相对地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其主要表现在对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揭示不够。教学中急急忙忙把公式、定理推证出来,或草草讲一道例题就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其实定理、公式推证的过程就蕴含着重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教师没有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没有发掘其内在的规律,就让学生去做题,试图通过让学生大量地进行题目训练去“悟”出某些道理。结果是多数学生“悟”不出方法、规律,理解浮浅,记忆不牢,只会机械地模仿,思维水平较低,有时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从而在中考造成失分。我们一直强调抓基础,但总是抓得不实,不牢,总是不放心。其实近几年来中考命题事实已明确告诉我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始终是中考数学试题考查的重点。选择题,填空题以及解答题中的基本常规题目已达到整份试卷的80%左右,特别是选择题、填空题主要是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其命题的叙述或选择题往往具有迷惑性,有的选择题就是学生在平时训练中常见的错误。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过于粗疏或学生在学习中对基本知识不求甚解,都会导致在考试中判断有误。事实上,近几年的中考数学试题对基础知识的要求更高、更严了,只有基础扎实的考生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另一方面,由于试题量大,解题速度慢的考生往往无法完成全部试卷的解答,而解题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基本技能、基本解题方法的熟练程度及能力的高低。可见,在切实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中同时应重视基本技能和基本解题方法的训练。

二、紧扣大纲,抓住教材

考前复习,任务重,时间紧,绝不可因此而脱离教材。相反,要紧扣大纲,抓住教材,在总体上把握教材,明确每一章、节的知识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

多年来,一些教师在中考前的总复习中抛开课本,运用大量的复习资料进行训练,试图通过多做,反复做来完成“覆盖”中考试题的工作,使学生在“题海”中钻来钻去,结果是极大地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减轻负担,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近年来中考数学命题都与教材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的是直接利用教材中的例题、习题、定理的证明作为中考题;有的是将教材中的题目略加修改、变形后作为中考题目;还有的是将教材中的题目合理拼凑、组合作为中考题的。如果说偶然从教材中找1-2道题作为中考试题可视为猎奇,不足为道的话,那么连续多年的中考数学试题每年都有许多题目来源于教材,命题者的良苦用心已再清楚不过了。因此,一定要高度重视教材,针对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内容和方法,把主要精力放在教材的落实上,切忌不要刻意追求社会上的偏题、怪题、技巧过强的难题。

三、渗透教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近几年的中考数学试题不仅紧扣教材,而且还十分讲究数学思想和方法,这类问题,一般较灵活,技巧性较强,解法也多样,这就要求考生找出最佳解法,以达到准确和争取时间的目的。

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转化的思想,类比归纳与类比联想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等。这些基本思想和方法分散地渗透在初中数学教材的章节之中,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具体的数学内容之中,缺乏对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归纳和总结,在中考前的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恰当在讲解与渗透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从而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只有这样,考生在中考中才能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

四、研究《考试说明》,分析中考试题

《考试说明》是中考命题的依据,中考试题是对《考试说明》要求的具体化。

只有研究《考试说明》,分析中考试题,才能加深对它的理解,才能体会平时教学与命题的专家们在理解《考试说明》上的差距,并争取缩小这一差距,才能克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更好地指导考生进行复习。比如,《考试说明》指出:“考试要求分成4个不同的层次,这4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但如何界定“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考试说明》并未明确指出。同样,《考试说明》还指出:“考试旨在测试中学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以及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如何界定,如何具体化?上述种种都只能通过深入研究近年来的中考数学试题才能使之具体化,从而指导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研究《考试说明》,分析近年来的中考数学试题是非常必要的。值得注意的是,在研究《考试说明》.分析中考试题的过程中,切不可搞什么“猜题”。比如有人说:中考试题有周期性,去年考了什么。今年一定不考;去年没考的内容,今年肯定要考。纵观近几年的中考数学试题,事实已经给猜题者的做法作了最好的回答,实践表明猜题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