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15
收藏
教学内容:教材第13-14页圆锥的认识和体积计算,便如练一练,练习三第1-5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圆锥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掌握高的特征,知道测量圆锥高的方法。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求出圆锥的体积。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说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2、我们已经学过了长主体、正方体及圆柱体。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还常常看到下面一些物体(出示教材第13页插图)。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锥体,简称圆锥。我们教材中所讲的圆锥,都是圆锥。今天这节课,就学习圆锥和圆锥的体积。
二、教学新课
1、认识圆锥。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物体是这样的圆锥体,谁能举出一些例子?
2、利用学生课前做好的圆锥体及立体图通过观察、手摸认识圆锥的特点。
(1)圆锥的底面是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2)认识圆锥的顶点,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以后距离是圆锥的高.
3、学生练习。
口答练习三第1题。
4、教学圆锥高的测量方法
5、让学生根据上述方法测量自制圆锥的高。
6、实验操作,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1)通过演示使学生知道什么叫等底等高。
(2)让学生猜想:老师手中的圆锥和圆柱等底等高,你能猜想一下它们体积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3)实验操作,发现规律。
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
(4)是不是所有的圆柱和圆锥都有这样的关系?
只有等底等高的圆锥才是圆柱体积的。
(5)启发引导推导出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V=sh
(6)小结,要求圆锥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公式中的底面积乘以高,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乘以?
7、教学例1
(1)出示例1。
(2)审题后让学生根据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自己试做。
(3)批改讲评。注意些什么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2题。
强调:要乘以。
2、做练习三第2题。
学生做在课本上。
小黑板出示,指名口答,老师板书,错的要求说明理由。
3、做练习三第3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
第(3)、(4)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内容?圆锥有怎样的特征?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为什么?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三第4、5题。
[组图]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参考教案二)
小学数学第二册教学计划(人教版)
例谈应用题例题出示“十法”
0 的认识和有关 0 的加、减法(参考教案二)
“圆的面积”的教案
“有几棵树(8加几的进位加法)”教学设计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及评析
享受数学
《倒数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评析
这样的练习我喜欢做
相等和不相等(参考教案一)
“圆的周长”片断赏析
“元、角、分的认识”教学设想与实践反思
《小小图书馆》一年级数学教案
统计《组织比赛》教学设计
《人民币的认识》教案
5 的加法和 5 减几(参考教案二)
给孩子一双“数学的眼睛”
利息
《认识人民币(2) 》教学设计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教案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及评析
《9加几的练习》教学案例及评析
《图形的拼组(三)》教学设计
[组图]100 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复习课(参考教案二)
1 , 2 的认识(参考教案二)
《认识人民币》设计
0的认识教案
圆的面积
《动手做(三)》一年级数学教案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