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15
收藏
2.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点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3页例2,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第4、5两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像上点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即每个点都表示路程和时间的一组相对应的数值。
2、使学生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直线,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
3、借助直观的图像,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初步体会正比例图像的实际应用,为今后学习函数及函数图像等知识打下一定的基础
教学重难点: 认识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体会正比例图像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2
1、出示例1的表格
谈话导入:同学们,像例1中表中的数据,有时也可以用图象的形式来表示。出示已标出纵轴、横轴以及相关信息的方格图。
2、师先示范描点(一两个),让学生按照要求描出表示其他各组数据的点。
3、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点的排布规律,用直线连接。
4、根据图像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A点表示1小时行80千米,B点表示5小时行400千米,其他点呢?
(2)图中所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吗?
(3)根据图像判断,这辆汽车2.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行驶440千米需要多少小时?
5、对刚才的第(3)个小问题进行指导。(师边演示边讲解)
(1)先在纵轴上找到表示2.5小时的点,并从这点起作纵轴的平行线,与已知图像相交与疑点。
(2)再从交点起作横轴的平行线,与纵轴相交得到一点。
(3)最后依据与纵轴的交点进行估计。
(4)行驶440千米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二、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1)根据表中数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2)用描点法画出表中两种量的正比例图像。
(3)利用图像进行估计,体会正比例图像的意义和作用。
2、练习十三第4、5题
第4题的第(1)题,学生可以根据图像的特点来说明判断理由,也可以从图像上选取几个点,根据这些点所表示的路程与时间分别求出比值,再作判断。
第4题的第(2)题,要求学生根据图像进行估计,答案有些出入是允许的。
第5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在通过组织交流帮他们进一步明确方法,加深认识。还可以让学生再提出一些类似的问题,并进行解答。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收获?
四、课堂作业:补充习题相关练习
中学数学校本课程案例
勾股定理导学案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学反思和课例点评
平行四边形性质说课稿
《去括号法则》说课稿
整式的加减导学案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先学后导”课堂教学的反思
初中数学说课稿:《代数式的值》
平行线的判断(一)说课稿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一年级数学上册《加法》教学反思
数学《立体图形的展开图》说课稿
八年级下数学期中试卷分析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教学反思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初中数学说课稿:幂的乘方
八年级数学学科试卷分析报告
表在折叠 实为对称说课稿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试卷讲评课之我见
初中数学说课稿:轴对称图形
多边形内角和教学案例与反思
正数与负数导学案
初中数学说课稿:平移变换
七年级数学导学案:变量
北师大版数学黄金分割的应用说课稿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的认识》教学反思
数学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设计
《数轴》导学案
初中数学说课稿:绝对值
有理数的减法说课稿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十几减8》教学反思一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