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老师读书心得 读《我的教学主张,为数学理解而教》有感_教学随笔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小学数学老师读书心得 ...
首页>教学经验>教学随笔>小学数学老...

小学数学老师读书心得 读《我的教学主张,为数学理解而教》有感

2020-04-16 收藏

这段时间读了《我的教学主张,为数学理解而教》这本书,它是中原名师张素红所著,在书中主要围绕“为数学理解而教”展开篇章,有“时代呼唤理解”、“为数学理解而教”、“我的教育思考”、“我的教学课堂”等四大模块,每一模块都吸引你的眼球,让人爱不释手。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影响学生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也就是要重视学生对已有知识经验的生长,创设学生喜欢的、感兴趣的数学理解的方式,促进其对知识的学习和把握。而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对教学的把握,往往从零开始。备课、备教材时考虑最多的是教材研读,教学方法等。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往往不够重视。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学生的数学理解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与心理基础。比如在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100以内的数的加法和减法》中,在学退位减法时,有这样一道例题:36-8=?让学生先用小棒摆一摆,找一找它的计算过程。在研读教材时,我发现教材和教学用书上分别有不同的方法,在教材上第一种方法是36-8=28,先算的是36-6=30,再算30-2=28。而教学用书上的第一种方法是这样的:36-8=28,先用10-8=2,再用26+2=28。同为第一种方法为什么会出现两种不同的过程呢?我陷入了思考:教材上的第一种36-8=28中的第二步30-2=28,这一步学生还不会算退位减,怎么就直接出现了退位减?于是我就把这道题拿给正在上一年级的女儿,她很容易就把这种方法做出来了,她是用36根小棒,先把单根的6根小棒去掉,然后从三捆里拿出一捆,拆开分成10根,然后再拿掉2根,剩下的就是28根了。此时,我忽然明白了,这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呀,虽然她还不懂得退位减法的概念,但是她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上的这句话时,我就更加坚信:备课时一定要备学生的已有经验,从学生的已有经验上出发,真正做到为学生的理解而教。

这本书让我感触更深的还是“为数学理解而教”这句话,学生在学习中理解了什么?你是怎么判断学生理解了?书中阐述了几种依据:一、能讲清楚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二、能根据定义举出恰当的数学例子。三、能用儿童口语化的语言来表达对所学知识概念的感受。四、能说清楚所学知识与相关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五、能知道所学的知识点是什么?能从自己认识理解的角度对所学知识做出解释等等。当学生有这些表现了,说明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了,我们就能把握学生理解的点,指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了。

那怎样在实际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呢?我认为有三点,首先要创造良好的数学理解氛围,让孩子们置身于能够理解的,容易接受的数学情景中,注重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境界,使他们乐学、会学、善学。其次,在教学实践中,要培养学生数学理解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数学阅读的能力,并且还要加强学法指导,使他们充分理解题目的意思,并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学习。最后在教学中还要渗透数学思想,关注思维发展过程,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习惯,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把理解的数学知识变成自己的实践能力。以上就是我读完这本书的感想。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