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老师教研随笔 用美的力量感召学生自我纠错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小学数学老师教研随笔 ...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小学数学老...

小学数学老师教研随笔 用美的力量感召学生自我纠错

2020-02-07 收藏

       爱因斯坦说过:“在科学上,每一条道路都应该走一走。发现一条走不通的道路,就是对于科学的一大贡献。我们的科学史,只写某人某人取得成功,在成功者之前探索道路的,发现“此路不通”的失败者统统不写,这是很不公平的”。奥斯卡·维尔德也曾经说过“经验是人们给他们所犯的错误取的名字”。由此可见错误人皆有之,在求知的道理上怎么会不出现错误,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敢于直面自己的错误,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能够消化这些错误,从而化腐朽为神奇才是我们最应该探究的问题。

       华应龙老师首先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什么是化错?化错是指把课堂教学中的差错融化一种教学资源,相机融入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化错误为正确,“化腐朽为神奇”,变“事故”为“故事”,这与我国古代“相克相生,相反相成”等哲学思想相契合。

       其次就是为什么要“化错”,而不是“容错”?因为课堂并不只是要容纳“差错”,而更重要的是把“差错”融化为教学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

       那么化错的要义是什么呢?就在于在教学过程中随机融入,自然生成,而不是事先刻意安排;敏锐发现差错背后的意义,揭示其内在的矛盾、张力,巧妙彰显其积极意义,而不是简单地否定学生的错误,充分挖掘并利用差错资源的多方面价值,培养学生直面错误、超越错误的求真人格,学做真人,将教学活动引向深入,引向心灵深处,而不仅仅是促进认知的发展。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又该如何对待学生的错误呢?以前我们对待学生的错误,往往都会感到非常气愤,总认为这些出错的学生没有认真听,没有细心做题才出现这样的错误,而不是从宽容的角度去容纳学生的错误,更不懂得欣赏学生的错误。学生看到老师冷冰冰的一个大错号,也懒得纠正,而是把自己的错误试卷逃避似赶快塞进书本里吗,再也不看。从而导致学生没有经历深刻反思自己的错误的过程,没有养成认真纠错的好习惯。从而导致一错再错,甚至成了自己知识的一个漏洞。那么我们换一个角度去引导学生敢于直面自己的错误,并能够自觉纠正自己的偏差与错误,才是化错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比如:当学习条形统计图的时候,学生画出的条形统计图简直乱七八糟的。刚开始老师没有强调过多的细节,学生有的画得又粗又矮。这时候我看到华老师给学生写出了这样的幽默评语:“哈哈,个个都像武大郎。”这样的评语学生看到之后不再感到尴尬和生气,而是能够积极想办法让自己的条形图变得更美观好看一些。有些同学的条形统计图我们不能简单用对错来判断,因为大家画的数据都是正确的,但是由于对细节的不注意,造成画出的图不够规范,不够美观,不具有数学的美感。比如有的同学画图没有用直尺,导致画出的条形图歪歪扭扭,个个都比较倾斜。这时候华老师就给学生点评:“真的很像比萨斜塔。”这样的评语学生能够接受,并知道了改正的方法,进而能够用直尺很自觉地去改正自己的错误。如果老师简单地给学生圈出来或者打一个错号,学生是非常不服气地找你说:“老师,我画的这个图是对的,没有出错。”那么老师要想让学生纠错,学生就会感到心不甘情不愿地说:“做对不就行了,怎么这么多事?”就像我们要求学生把答案写得字体工整,算式规范,学生就会非常不服气。如果我们能够从审美的角度像华老师那样给学生写出一些幽默风趣的评语,那么学生就会非常容易接纳这些错误,并能够积极主动纠正这些小小的细节错误,甚至每次交过作业之后还会非常期待老师的点评。细节决定成败,把工作做细,要求学生把事情做细做好,也就在无形中教给了学生做人的道理。

       这时 我想到了李烈老师的一个案例。李烈老师给孩子们讲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时候,看到有的学生写出的竖式画出的线非常直,但是她希望孩子们能够做德更好,能够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于是她在课堂上及时拿出一个孩子的作业本,并真诚对孩子评价说:“大家看,她不用尺子都能画地这么直,真好!我相信她还能做得更好。”于是这个孩子就心领神会用尺子去画线,就画得更直了。这时候老师向她竖起了大拇指。一个简单动作,一句看似不经意的评价,其实就蕴含着老师的智慧语言,体现了老师对教学细节的把握,以及对学生的大爱在里面。

        要求学生做到精益求精,不需要大声训斥,只需要润物细无声地用一些真诚的评价语,用一些榜样的力量,让学生学会怎么去做才能更好,从而自觉纠正自己的错误,让数学的美融入学生心中。

        我们班的孩子做连线题的时候,从一开始我就要求孩子们连线要用直尺,孩子们就会把线画得很直。于是从一年级到二年级,孩子们也就养成了这样一个好习惯。当有一天,一个孩子没有带尺子,他虽然尽力去把线画得很直,但是发现还是不够美观,于是他就会主动擦掉,然后借同学的尺子从新连线。看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向上、向美是每个人心中的目标。

      在教学中我们面对学生的错误,从另一个角度去欣赏,去观察学生的错误,从而正确地从美好的角度引导学生自觉纠错,才能真正让学生学会脚踏实地做学问,学会容纳自己的错误,学会在反思中自我纠错。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