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混合运算为什么先乘除后加减》给我的启示_教学随笔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读《混合运算为什么先乘...
首页>教学经验>教学随笔>读《混合运...

读《混合运算为什么先乘除后加减》给我的启示

2020-01-29 收藏

       我们的学生进行四则混合运算时,总是说一定要遵守法则去计算。在一个算式里,既有乘除又有加减的,先乘除后加减;如果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要求的结果是一部分同学能根据法则去计算,而有一部分同学仍出现在错误的路上。而我们找的原因是马虎,上课不认真听讲,老师说了那么多遍就是记不住。而我今天读了《为什么混合运算要先乘除后加减》,似乎悟出了一些什么。

       首先,用两个例子来表示:

    (3+2)✖4=5✖4=20

     3+2✖4=3+8=11

       按计算法则,这样做是合理的,可是为什么这样做呢?为了说明它的合理性,就必须回到现实世界,小学阶段数学的一切概念和法则都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

       第一个算式是什么意思呢?思考下面具有实际背景的问题:

      操场上有4排同学,每排有3名女同学2名男同学,问操场上有多少名同学?

      对于这个问题,如果分步做,显然先计算每排有多少名同学,然后再计算4排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因此,计算的道理是:

      同学总数=每行同学数✖行数

       =(3+2)✖4

       在这个算式中,括号中表达的一个故事:每行的同学数。这个故事是整体算式中一个独立的部分,因此,先算括号中的算式是有道理的。

      第二个算式也可以提供一个具有实际背景的问题:

      操场上原来有3名同学,又来了一队同学,这队同学每排有2名同学,共有4排,问现在操场上有多少名同学?

     显然,这个问题中包含了两个故事:一是原来的同学数,二是后来的同学数。类似第一个算式,可以写出计算这个问题的道理:

     同学总数=原来的同学数+后来的同学数

     =3+2✖4

     因此,先计算乘法是为了完成一个故事:后来的同学数。现在问题已经很清楚了:所有的混合运算都是在讲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故事。在混合运算中,可能是大故事包含小故事,也可能是几个故事并列。在原本的意义上,这些故事应当分别计算,先计算每一个具体的故事,然后再计算整体的故事。如果希望用一个式子表达计算,就形成了混合运算:用括号表示大故事所包含的小故事,用加号表示并列的故事。这样,为了保证混合运算的结果与分别计算的结果保持一致,就必须建立前面提到的计算法则。

     有的时候我们为了追求正确率,我们为了追求优秀的成绩,似乎忘记了我们应该从什么地方开始,忘记了我们为什么这样做,思维方法的养成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悟”出来的。而我们要给学生一个生么样的教学背景是很关键的,不断的引发学生思考(这道题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我为什么这样做),不断的引发学生思考(借助合理的教学背景),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课堂质量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