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29
收藏
我们的学生进行四则混合运算时,总是说一定要遵守法则去计算。在一个算式里,既有乘除又有加减的,先乘除后加减;如果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要求的结果是一部分同学能根据法则去计算,而有一部分同学仍出现在错误的路上。而我们找的原因是马虎,上课不认真听讲,老师说了那么多遍就是记不住。而我今天读了《为什么混合运算要先乘除后加减》,似乎悟出了一些什么。
首先,用两个例子来表示:
(3+2)✖4=5✖4=20
3+2✖4=3+8=11
按计算法则,这样做是合理的,可是为什么这样做呢?为了说明它的合理性,就必须回到现实世界,小学阶段数学的一切概念和法则都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
第一个算式是什么意思呢?思考下面具有实际背景的问题:
操场上有4排同学,每排有3名女同学2名男同学,问操场上有多少名同学?
对于这个问题,如果分步做,显然先计算每排有多少名同学,然后再计算4排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因此,计算的道理是:
同学总数=每行同学数✖行数
=(3+2)✖4
在这个算式中,括号中表达的一个故事:每行的同学数。这个故事是整体算式中一个独立的部分,因此,先算括号中的算式是有道理的。
第二个算式也可以提供一个具有实际背景的问题:
操场上原来有3名同学,又来了一队同学,这队同学每排有2名同学,共有4排,问现在操场上有多少名同学?
显然,这个问题中包含了两个故事:一是原来的同学数,二是后来的同学数。类似第一个算式,可以写出计算这个问题的道理:
同学总数=原来的同学数+后来的同学数
=3+2✖4
因此,先计算乘法是为了完成一个故事:后来的同学数。现在问题已经很清楚了:所有的混合运算都是在讲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故事。在混合运算中,可能是大故事包含小故事,也可能是几个故事并列。在原本的意义上,这些故事应当分别计算,先计算每一个具体的故事,然后再计算整体的故事。如果希望用一个式子表达计算,就形成了混合运算:用括号表示大故事所包含的小故事,用加号表示并列的故事。这样,为了保证混合运算的结果与分别计算的结果保持一致,就必须建立前面提到的计算法则。
有的时候我们为了追求正确率,我们为了追求优秀的成绩,似乎忘记了我们应该从什么地方开始,忘记了我们为什么这样做,思维方法的养成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悟”出来的。而我们要给学生一个生么样的教学背景是很关键的,不断的引发学生思考(这道题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我为什么这样做),不断的引发学生思考(借助合理的教学背景),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课堂质量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构建多彩的、高效的数学课堂
2016年中考数学一模备考必做试题
如何增强数学教学的趣味性
2016中考几何数学四边形复习考点详解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教学反思
浙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厘米课后练习题
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刍议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整数与小数同步练习题
中考数学考前必做专题试题图形的展开
2016中考数学解题实用方法汇编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同步试题
2016年中考数学一轮复习必做试题
浅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2016中考数学备考数学问题的学习策略
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激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
人教版四年数学下册《加减乘除混合运算》试题
新课标四年数学下册《数学广角》一课一练
人教版四年数学下册第九单元综合试题
2016中考数学复习构建知识网络
远程教育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2016中考数学指导2016中考数学不难“记”是关键
人教版四年数学下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一课一练
2016中考数学一模复习指导不容忽视的检查小技巧
人教版四下《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同步练习
新课标四年数学下册《图形的拼组》同步试卷
浅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新课标四年数学下册《三角形的内角和》同步试卷
2016中考数学考前辅导点、线、角
沪教版四年数学下册《四则运算》综合试题
公开课《图形的旋转》听课体会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