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23
收藏
刚开学这两天学校一直在进行课程纲要分享课的教学,听了许多老师的分享课,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作为年轻的教师,一开始对于课程纲要分享课的定位是非常模糊的,不太清楚这节课作用是什么?意义是什么?应该讲些什么?怎么讲才能不枯燥,让孩子们感兴趣?如何把握时间?这些问题在此之前一直困扰着我。
我觉得课程纲要分享课对于孩子来说还是非常重要的。课程纲要分享课能让他们大致了解本册书能学到什么知识,哪些是重点知识。学完这本书我们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孩子们能复习和巩固以前学过的学习方法,让他们的学习效率如有神助般的事半功倍。我想这就是课程纲要的意义吧。
设计课程的时候要紧紧抓住课程纲要分享课的四要素。四要素分别如下: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换言之也就是在这学期中我们学什么?要学到什么程度?怎么学(学习方法)?如何检验是否真正掌握了?只有明白了这四要素才能更好的设计课程纲要分享课。而评价能更有效的引起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这些方法会引领孩子们更快更好的掌握新知识。
在听其他老师的课程纲要分享课时感触颇深,觉得自己有很多地方还是需要加以提高和改正。比如,在讲课之前一定要把思路整理清楚,只有自己调理清晰了,整节课的框架才能立起来,孩子们听的才会更明了;对待孩子应该俯下身来,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要求孩子,一些专业的术语孩子们听不懂,要换成他们能理解的词语进行讲解,毕竟我们讲课主要是为了孩子们能更好的的接受知识;要明白孩子们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主导起着引领思维的作用,课堂不能老师一股脑的从头说到尾,还是要让孩子们多参与,才能更好的激发孩子们的积极性;在小组讨论或者同桌讨论之前,一定要先要求,越细致越好,这样整节课的秩序才能井然有序。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几千几百几十几》数学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数学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周长是多少》数学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数学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数学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简单分数的加减法》数学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数学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1-4的乘法口诀》数学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数学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一数》数学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整千数》数学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除法》数学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平均分》数学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统计与可能性》数学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5的乘法口诀》数学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24时记时法》数学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简单的分数》数学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比一比》数学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确定位置》数学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图形》数学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数学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整十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数学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认数(一)》数学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数学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简单的时间计算》数学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整理与复习》数学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数学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数学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数学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量一量》数学教案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