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_教学随笔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培养学...
首页>教学经验>教学随笔>小学数学教...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2018-10-22 收藏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要教学生学会,并促进会学就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小学计算教学,同样要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重视并加强训练。

1、加强说的训练,培养思维的条理性。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计算教学很多教师往往一味追求“多算”而忽略了“说”的训练,学生没有“说”的机会,成为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一道障碍。因此,计算教学时必须加强“说”的训练和“说”指导,使学生学会说算理、说思路、说方法等等,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教学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九义”第九册40页):3.6÷1.2+0.5×5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复习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然后叫学生结合例题思考,并用符号勾划出运算顺序,让学生说出:这道算式题里有几种运算方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使学生沿着图示指引的思路,按顺序、有条理的思考和回答问题。可引导学生这样说:这道题有除法、加法和乘法,先算3.6除以12的商,再算0.5乘5的积,最后求商与积的和。通过加强说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

2、加强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了活动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发展。”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计算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特点,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手脑并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如教学《拨萝卜》(北师大二册28页)时,36+23=囗,先让学生拿出小捧动手操作,学生用3捆6根表示“36”,用2捆3根表示“23”,计算时,他们都很容易理解先把整捆数相加:3+2=5(捆)即5个10,再把单根数相加:6+3=9(根)即9个1,然后把两个数合起来得5捆9根,也就是59。通过直观操作,突出了计算规律的教学,让学生体会“相同数位相加”的过程,从而理解“数位要对齐”的道理。这样,学生边动手、边思考、边计算、用操作帮助思维,用思维指挥计算,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3、重视算式多样化,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提倡和鼓励算法多样化可以克服过去那种“过于注重计算技能,计算方法单一呆板”的弊端。如教学《发新书》(北师大二册52页);18+19,可以引导学生这样算:10+10=20,9+8=17,20+17=37;也可以这样算:19+10=29,29+8=37;还可以这样算:20+18=38,38-1=37;这样算也行:19+20=39,39-2=37;这样算也正确:20+20=40,40-1-2=37。又如教学小数简便运算2.5×16,引导学生可以这样算:2.5×4×4=40;也可以这样算:2.5×8×2=40;还可以这样算:5×(0.5×16)=40;这样算也正确:2.5×2×8=40。通过提倡和鼓励算法多样化,使不同的人在解决计算过程中学到了不同的数学。算法多样化激起了学生对算法的思考、归类,对问题解决策略进行提炼,对不同意见和模棱两可的方法进行辨析,达到了对算法的深层次感悟,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

4、加强估算教学,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在估算教学中,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学生经常接触的计算应用作为估算的题材,让学生把自己的经历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结合起来,就能增强学生估算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如教学《电影院》(北师大六册第28页),教学时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要判断电影院能不能坐得下500人,要算出电影院有多少个座位?可以这样计算:21×26。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乘数中21接近整十数20,把它看成20再和26相乘,口算得520,可见这个电影院能坐得下500人。通过加强估算教学,培养了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增强了学生的数感,同时运用估算还可以简单检验计算结果的准确性,提高学生的计算准确率。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