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04
收藏
浮躁是很多中学生的通病,具体表现在听课不认真、审题不仔细、做题时漏加括号、正负号……等多个方面,在学生出现问题时,严厉的批评和惩罚只是隔靴搔痒,并不能帮助学生形成真正沉下心去思考的好习惯。
在《探索轴对称的性质》一课中,我出示了这样一道习题:
一次晚会上,主持人出了一道题目:“如何把变成一个真正的等式”,很长时间没有人答出.小兰仅仅拿了一面镜子,就很快解决了这道题目.你知道她是怎样做的吗?
我原以为学生也就是看一看,想一想罢了。但出乎意料的是,当看完题目后,班里有部分女生偷偷拿出自己的小镜子照一照,从镜子里真切地观察到了2的映像是5,所以使得等式成立。数学之难,大多难在抽象,当学生开始动手操作,感受直观,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对于这样一个小问题,学生如此认真地去探究,反而是我这个老师敷衍了事。
曾经听一位教育专家在讲座中提到,心里浮躁的大多是成年人,因为要处理的事情很多,所以无法静下心来去专注完成一件事。越小的孩子越是做事认真,但孩子是会跟着我们大人学的。当我们老师较真,学生也会认真;当我们老师开始敷衍,学生也就开始浮躁了。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我们时常抱怨学生没耐心审题,但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常常为了多讲题,追求课堂容量,根本就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审题时间。久而久之,学生的习惯就是瞄两眼题目,还没有分析透彻,就赶紧抓紧时间答题。学生是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的,当学生的习惯出了问题,根源常常能追溯到老师身上。
前段时间,听一位非常优秀的年轻教师讲《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课,为了让学生快速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这位老师通过精心设计的四道例题引导学生总结出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大大取大,小小取小,大小小大取中间,大大小小无解了”的口诀,接下来的练习中,学生就直接套用口诀,虽然解题速度很快正确率也不低,但实际上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的内涵是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所以学生应该掌握的最为根本的方法是学会在数轴上表示两个不等式的解集,找公共部分。但当老师直接给予口诀时,学生就不再借助数轴来解题了,也就不再有数形结合这一重要数学思想的应用。
学习没有捷径,必须一步一步扎实的积累。即便是口诀记忆也应当是建立在积累了大量练习经验的基础上。但很可怕的是,我们很多老师都会犯和这位老师一样的错误,为了让学生记住知识点、会解题想出很多招数,让学生掌握很多方法和技巧,但却忽略了能力的培养和思想的渗透,这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与此类似的,在几何问题中,为了让学生在一节课上快速掌握定理的应用,我们往往轻视了学生对定理的探究和证明,使得学生对于定理的理解停留在表层,印象不够深刻,这何尝不是一种急躁的急功近利呢?
所以,想让学生不浮躁,我们教师就要先学会平心静气。教师是最容易浮躁的职业,也是最不能浮躁的职业,因为学生的成长只有一次,而且是不可逆转的,所以我们要耐心观察和倾听学生,帮助学生戒骄戒躁,积极进取!
初三新生如何学好数学
中考数学复习指南:按技巧进行答题训练
似曾相识的题要注意异同 2008中考夺分实用技巧
中考数学名师指导:考场如何避免不必要的失误
揭秘初三生2012年中考数学答题技巧
人大附中老师谈08年中考数学命题趋势及备考
主动转变方法巧学数学
期中考--战术上重视、战略上轻视
解读2006年中考课标卷数学:解题思路要掌握
宁波:数学名师评点今年中考试卷
中考数学教你检验答案11招
中考数学高分"四步走"
中考数学解题方法:答题先易后难
名师解读2008年中考数学考试大纲
中考倒计时:名师为你打造复习计划
名师支招:新学期初三生找准学习方法
学好新初三数学须抓好课前、课中、课后
备战中考:给心理增加“营养”
2012年中考生数学答题技巧必备
中考问题解答 数学:基础是关键 细节是重点
2008年中考数学复习“六原则”
搞好初三数学复习的要点和建议
2008年中考数学复习的七大高招
科学用脑 提高效率
中学生最优学习方法体系:如何做好学习计划
专家教你初中数学“五要五先五会六到”
[数学]中考数学备考:围着“双基”转
解读08年北京中考数学考试说明
中考数学以基础概念为冲刺突破口
每天精做一道题 中考照样拿高分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