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书体会_教学随笔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读书笔记 《小学数学名...
首页>教学经验>教学随笔>读书笔记 ...

读书笔记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书体会

2018-04-26 收藏

这本书中介绍了刘可钦、华应龙、叶云素、徐斌、张齐华、钱守旺、夏青峰、缪建平等八位小学数学名师各自奋斗历程,课堂教学艺术,经典课例,自身教育观点及名家对其课堂教学艺术解读,不仅给我们的教学指明方向,还鼓舞人心,给予我们继续追寻的力量。数学名师的教学艺术方式包括刘可钦:追寻常态下的生命课堂;华应龙:疯狂数学的和谐魅力;叶云素:寻求属于自己的数学教学;徐斌:课堂的朴素之美;张齐华:将美孕育于数学课堂教学;钱守旺:感受数学课堂的魅力;夏青峰的课堂追求;缪建平: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与游戏探究”中焕发生命的活力。看了之后感触颇深,给我今后的教育教学有了很大的启示。

刘可钦老师追求“努力把每堂课都看成是献给孩子们的礼物,把课堂变成师生共同生活、共同创造的充满智慧和溢满爱意的家园。”令我温暖。“教育就是一个成人做了有利于孩子发展的正确的事情。”多么值得深思的理念!我们要为孩子们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

华应龙老师给数学教师提十点建议是最好的教学经验:一是要居高临下驾驭教材,二是要每天让学生进行五分钟的口算,三是要每周让学生写一篇数学周记,四是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五是要倡导学生的个性思维,六是要重视学生动手活动,七是多让学生表达交流,八是在组织学生合作时要突出思维碰撞,九是要加强对少数差生的辅导,十是作业设计要新颖有效。

叶素云老师的复习课令人折服!一支粉笔、简约的情境,便引领学生从整体上将平时无序、零散的“解决问题”沟通成有序、整体的知识,将原有的线状的认知结构建构成网状的或立体的认知结构,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徐斌老师告诉我们:课堂不是舞台,学生不是道具,教案不是剧本,教学不是表演。课堂教学实践中要力求“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追求真实有效和互动生成。真实的课堂不能无视学生的学习基础,把学生当作白纸和容器,随意刻画和灌输;真实的课堂不能死抱着教案,一问一答,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不敢越雷池半步;真实的课堂更不能课前操练,课中表演,少数参与,多数旁观。有效的课堂追求简单和实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的数学应该是作为“教育形态”的数学,而不是“学术形态”的数学,应该把“冰冷的美丽”转化为“火热的思考”

张齐华老师《圆的认识》一课让人念念不忘。从水面上漾起的层层涟漪到阳光下绽放的向日葵,从光线折射后形成的美妙光环到用特殊仪器拍摄到的电磁波、雷达波、月球上的环形山,进而再到建筑、美学、民俗、艺术等各个领域,“圆”这一抽象的平面图形以一种瑰丽的姿态走进了孩子们的视野,并悄悄改变着他们对数学抽象面孔的最初印象。不仅折服于“数学王子”博学的内在素养,也领略了他倡导“数学文化”的意蕴。

钱守旺老师告诉我们一节成功数学课具备“新”、“趣”、“活”、“实”、

“美”的特点。他追求的教学风格是“稳中求活,活中求实,实中求新,和谐自然”。他把自己的公开课定位为“自然常态,原汁原味,可学能用”。无疑也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一切服务于学生的学习,这正是夏青峰的课堂追求。把“学数学”变为“做数学”,把“书本的数学”变为“活动的数学”。“听过的,忘记了;看过的,记住了;做过的,掌握了。”让学生在活动与应用的过程中去体悟与理解知识。在艰难的教学研究路上他写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成功地学习》这篇文章,突出了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于让学生获得多少知识,而在于激励学生产生学习冲动,在冲动中自我激励,从而自觉地寻找学习方法,体会成功的快乐。

缪建平老师从“生活数学”到“开放教学”,从“探究学习”到“思维游戏”,从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数学家”到引导学生做“儿童数学家”,一步一个脚印,且行且思,且思且行,是他此生的追求。他的教学格言:顺应儿童的天性,通过努力让孩子喜欢老师,进而喜欢数学,善于学习。他常说一句话是:“孩子喜欢数学,就是我教学最大的成功!”读到这深深感动,也借此共勉!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几位名师的成长历程,精彩的课例和他们的教育理念使我们不难看出他们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对知识孜孜不倦的不懈追求。成功是需要付出辛勤劳动的!教学探索永无止境。所以我们更应该做到要有不懈的追求,静心读书,“专心”课堂,潜心实践,悉心反思。向名师的方向努力!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