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16
收藏
今天我们学校请到名教师强震球老师来我校卓越教师培训,强老师在上过两节公开课后,又进行了讲座交流,收获颇多。
教学词典里的关键词:解读我们一般解读什么?教材和学生。我们怎样解读教材呢?教材为了表达意图(如《认识百分数》这节课)为什么把分数化成百分之几的分数呢?这节课容量很大,知识点很多,有无核心知识?我们要把握这四个纬度:内涵、 价值、 运用 和联系,我们要围绕这四个纬度,紧紧展开教学,像分数和小数的联系,百分数与分数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呢?我们要创新的解读教材,(如《角度度量》和《认识厘米》放在一起比较),量一量课桌有多长与用三角板量一量这个角,可以用尺量,但要统一单位与认识量角器该怎么量……这些教学内容是经过简约化提炼和符号化表达的结果性数学知识,这样的课堂是没有新意的课堂,扼杀了孩子的创新力和兴趣。要想教好一节课,要深度解读教材,并能对教材进行创新和重构!
除了解读教材我们更多的要去解读学情,对教学现状的解读,一些教师会有错误的方法,如《圆的认识》中,大部分教师注重学生对圆的直观认识,没有让学生形成科学的概念,当老师问学生你见过生活中的圆吗?学生会说钟表,手表是圆的,这样说是不对的,这些是圆面,是不一样的概念。又如一些教师注重学生通过操作探究圆的特征,没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有些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圆的主要特征时,让孩子思考的较少,操作的较多,这样教学效果不见得会好。有了这些思考,对这一节课就有了重构的可能。
教学词典的关键词:问想,问什么?第一问一般怎样教学?第二问教学时遇到什么问题?第三问问自己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角度度量》,一般怎么教?首先认识量角器和角的度量单位,接着量角的方法……这样教学遇到的问题是什么?一是学生不会摆量角器,二是学生摆好了量角器也不会读刻度,三是整个课堂中灌输的味道实在太浓,学生真的成了接收灌输的容器。那么我们反思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一是学生对于量角器的本质不太明了,二是学生对量角方法的本质不明,每一节课都这样的三问,这样我们对教材的重构就有了思路。
想什么?我有没有想过?我会不会想?我有没有坚持想下去?我想到的有没有记下来?如我会不会想(角的度量的引入方式)三个滑滑梯,第一个想不想玩,第二个好不好玩,第三个敢不敢玩?这样的去想了,我们就一点一点的进步了。
我想到的有没有记下来?每日写反思或手记,如陈省身的小黑板,建议我们读一读《从此岸到彼岸》,要把每天的上课心得和反思写下来,对青年教师来说会有很大的收获的。
小学三年级数学“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练习)”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教的笔算乘法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小数”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分数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24时记时法》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农村新貌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面积的认识”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周长的教学设计与评析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统计与可能性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面积单位”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千克和克”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生日快乐”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商末尾有0的除法”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常见的数量关系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几千 几百几十几”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年、月、日”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千克的认识”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分数”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教案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