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16
收藏
今天我们学校请到名教师强震球老师来我校卓越教师培训,强老师在上过两节公开课后,又进行了讲座交流,收获颇多。
教学词典里的关键词:解读我们一般解读什么?教材和学生。我们怎样解读教材呢?教材为了表达意图(如《认识百分数》这节课)为什么把分数化成百分之几的分数呢?这节课容量很大,知识点很多,有无核心知识?我们要把握这四个纬度:内涵、 价值、 运用 和联系,我们要围绕这四个纬度,紧紧展开教学,像分数和小数的联系,百分数与分数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呢?我们要创新的解读教材,(如《角度度量》和《认识厘米》放在一起比较),量一量课桌有多长与用三角板量一量这个角,可以用尺量,但要统一单位与认识量角器该怎么量……这些教学内容是经过简约化提炼和符号化表达的结果性数学知识,这样的课堂是没有新意的课堂,扼杀了孩子的创新力和兴趣。要想教好一节课,要深度解读教材,并能对教材进行创新和重构!
除了解读教材我们更多的要去解读学情,对教学现状的解读,一些教师会有错误的方法,如《圆的认识》中,大部分教师注重学生对圆的直观认识,没有让学生形成科学的概念,当老师问学生你见过生活中的圆吗?学生会说钟表,手表是圆的,这样说是不对的,这些是圆面,是不一样的概念。又如一些教师注重学生通过操作探究圆的特征,没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有些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圆的主要特征时,让孩子思考的较少,操作的较多,这样教学效果不见得会好。有了这些思考,对这一节课就有了重构的可能。
教学词典的关键词:问想,问什么?第一问一般怎样教学?第二问教学时遇到什么问题?第三问问自己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角度度量》,一般怎么教?首先认识量角器和角的度量单位,接着量角的方法……这样教学遇到的问题是什么?一是学生不会摆量角器,二是学生摆好了量角器也不会读刻度,三是整个课堂中灌输的味道实在太浓,学生真的成了接收灌输的容器。那么我们反思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一是学生对于量角器的本质不太明了,二是学生对量角方法的本质不明,每一节课都这样的三问,这样我们对教材的重构就有了思路。
想什么?我有没有想过?我会不会想?我有没有坚持想下去?我想到的有没有记下来?如我会不会想(角的度量的引入方式)三个滑滑梯,第一个想不想玩,第二个好不好玩,第三个敢不敢玩?这样的去想了,我们就一点一点的进步了。
我想到的有没有记下来?每日写反思或手记,如陈省身的小黑板,建议我们读一读《从此岸到彼岸》,要把每天的上课心得和反思写下来,对青年教师来说会有很大的收获的。
2010届高三理科数学上册第二次月考试卷8
2010届高三数学上册第一次月考测试题2
2010届高三数学立体几何专题测试
2010届高三数学直线与圆专题测试
2010届高三数学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专题测试
2010届高三数学上册期中考试试题10
2010届高三数学数列专题测试
2010届高三数学排列组合二项式专题测试
2010届高三数学推理与证明专题测试
2010届高三数学上册8月测试试题
2010届高三数学概率专题测试
2010届高三数学上册期中考试试题3
2010届高三数学上册期中素质测试试题1
2010届高三数学上册期中考试试题8
2010届高三数学上册第二次月考测试题3
2010届高三理科数学上册第二次月考试卷9
2010届高三理科数学上册质量检测试卷
2010届高三数学上册协作调研模拟考试试题1
2010届高三数学上册第三次月考测试题
2010届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每周一练
2010届高三数学上册每周精析精练5
2010届高三数学平面向量专题测试
2010届高三数学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专题测试
2010届高三数学上册第二次检测试卷2
2010届高三数学第二轮专题复习
2010届高三数学三角函数专题测试
2010届高三数学上册第一次月考测试题1
2010届高三数学上册期中考试试题2
2010届高三数学上册第二次段考测试题2
2010届高三数学三角恒等变换专题测试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