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17
收藏
一、对倍的认识
《倍的认识》是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中的知识。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开始接触“倍”的概念,目的是要求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含义。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具体的活动,创设生活情境,从而引出“倍”,把新旧知识的联系更加紧密。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一)成功之处
1、重视意义理解,多角度、循序渐进建立倍的概念,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在让学生分清三种萝卜及名称后,通过组织“看一看”“摆一摆”“圈一圈”“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经历建立倍的概念的过程。
2、利用好动手操作活动。
当学生在理解倍的意义有困难时,动手操作是比较好的学习活动。“做一做”第2题,通过操作学具,让学生在脑海里建立“第一行几个,第二行有多少个同样多的几个,就是几的多少倍”的表象,然后得出可以用乘法计算的结论。
3、在“变化”中进一步认识“倍”。
本课的“变化”分为两类,一是标准不变,被比较的量变化;二是被比较的量不变,标准变化。
(二)不足之处
认识“倍”概念的过程,就是一个帮助学生逐渐抽象,最后领悟本质的过程。而要抽象,就必须进行比较,没有比较就无法找到共同的部分。因此可以说比较是抽象的前提,抽象是比较的目的。而学生的比较应该在操作活动中进行,学生正是在动手操作中不断对比与抽象中掌握概念“倍”。但这节课让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还不够多。
贵阳市开阳县楠木渡镇中学2012高考模拟文科试题
2011年北京师大附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卷
2006年下学期高二数学基础测试试题(3)
重庆一中高2006级高二(上)期数学(文科)期末试题
南通市2012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数学试卷及答案(苏教版)
高一数学 集合与函数概念同步变式练习 2.1
2010年安徽省皖北协作区高三数学一模文科试卷
2010-2011学年高一数学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二数学上学期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例题分析
2011届江苏省高考数学针对性训练一
2010年浙江菱湖中学高一数学上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
高二数学不等式的性质与证明(1)
高考数学复习试题之十
高二数学第二册下学期同步练习题(20)
长沙一中2010届高三数学第一次文科月考题
浙江省湖州市200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数学试卷
高一数学基础题
2011年吉林省长春市十一高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题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选修2-1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江西省南昌三中2010-201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科数学试题及答案
新课标·青岛南洋学校高一阶段测试题《集合》(2)
2011北京顺义区高三二模数学文科
2010届新安江中学、寿昌中学、严州中学三校联考理科数学试卷
高一下学期三角函数练习11
高二数学选修2-2第四、五章测试题及答案
高中数学2010年福建省高考模拟试题—圆锥曲线
高二数学试卷
2011福建省高考数学(理)60天冲刺训练(5)
2009届高三数学基础知识专题训练17
高二数学不等式性质的例题解析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