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28
收藏
之前每每看到学生在一些简单的题目上出错时,我总会认为“孩子太马虎了”、“答题不够用心”……便语重心长地劝导,努力帮助孩子养成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但有时仍收效甚微。
而当看到一名老师对于学生作业案例的深入分析后,我才发现自己思维的局限。
比如作业案例中的一道习题:“有两根绳子,第一根长2米,第二根比第一根长1/4米,第二根长( )米。”这是一道基础的加法计算题,答案应是2.25米,可有不少学生计算结果竟是2.5米。经过老师询问探查,原来这部分学生把“1/4米”误认为是“1/4”,这样,题目的含义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位老师并没有把错误的原因完全归于学生的粗心,经过反思剖析,他意识到在课堂上教师并没有将“1/4米”与“1/4”、“1/2千克”与“1/2”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明确地区分开来,学生未能准确理解“1/4米”与“1/4”之间的差异,便很容易误解题意而出错。
在我们一年级学生中,有个别孩子计算题目全部正确,而在解决问题部分错误率却很高,家长与我沟通时,常说“孩子太粗心了,不细心读题,每次我把题目再给她讲一遍,她就又会了”起初我也这样认为,后来才慢慢发现并不是孩子粗心的缘故,而是孩子阅读理解能力较弱,而且不善于独立思考,在解决问题时,不能准确理清已知数据与未知数据之间的数量关系。
在常见的“数图形”的习题中,总有孩子漏掉或多数了一个,我就理所当然地觉得是孩子马虎大意了,现在看来,其实是孩子在数数过程中未掌握数学的“有序性”和数数的技巧。比如,在数出图中有多少个平行四边形时,确定好数数的顺序“从左到右”或“从上到下”等,在数数时还可以边数边做标记。
在学习带有中括号的脱式计算时,常有学生把未计算到的数字丢在了一边,这并不是孩子粗心使然,而是他们还未掌握脱式计算的算理,没有理解每一个算式前“=”号的含义,加上算式复杂,计算不够熟练,所以很容易漏掉数字。
在追求严谨的数学学习中,学生的“马虎”常让老师头疼,但细心研究孩子的作业和课堂表现,我们会发现很多问题只是被披上了“马虎”的外衣,真正的内因在于孩子对于某个知识概念的深层含义仍是模糊的……
数学脑筋急转弯:洪水淹桥
数学脑筋急转弯:学生排队
数学脑筋急转弯:影子
数学脑筋急转弯:砸玻璃
数学脑筋急转弯:丢钱
数学脑筋急转弯:排列队形
数学脑筋急转弯:组合数字
数学脑筋急转弯:猫吃老鼠
数学脑筋急转弯:孩子吃饼
数学脑筋急转弯:时针和分针重合
数学脑筋急转弯:几个子女
数学脑筋急转弯:分袋装苹果
数学脑筋急转弯:猜成语
数学脑筋急转弯:宴会握手
数学脑筋急转弯:富豪的东西
数学脑筋急转弯:四减一等于五
数学脑筋急转弯:报纸消息
数学脑筋急转弯:5比0大和0比2大
数学脑筋急转弯:地球与太阳
数学脑筋急转弯:舔冰棒
数学脑筋急转弯:夜黑风高的晚上
数学脑筋急转弯:分苹果
数学脑筋急转弯:裁缝剪呢料
数学脑筋急转弯:切西瓜
数学脑筋急转弯:吹蜡烛
数学脑筋急转弯:倒拔垂杨柳
数学脑筋急转弯:买卖玩具
数学脑筋急转弯:妈妈熨烫衣服
数学脑筋急转弯:分馒头
数学脑筋急转弯:手指受伤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