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13
收藏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低年级学生对学习目的、任务、尚未树立起明确的认识,注意力往往容易分散,他们关注更多的是“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学习欲望往往也是从兴趣中产生的,他们乐于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所以教师在讲课时要善于处理教材,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探究的兴趣,让数学课堂成为孩子快乐的殿堂。下面就我在教学《10的分与合》这一内容,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游戏——抓住学生的思维。
学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是最有效率的。学生喜欢游戏,把数学“蕴藏”生活常见的游戏中,无疑是让学生乐学,爱学的最佳途径。有一位教育首长说:“能够使学生乐学、爱学,就是功德无量!” 课前我反复思考如何在课的开始就抓住学生的眼睛和思维,分析我们班学生的大多数学生的特点,我决定用仙子的魔棒变出漂亮的玻璃球玻璃球,并装入精美的包装盒,在盒子里装了10颗“玻璃球”,和学生一起玩猜一猜的游戏,(游戏规则:请一个小朋友来抓玻璃球,不要被老师看见,老师能一下子就猜出他抓了几颗。)顿时,学生情趣高涨,争着来做,通过验证我猜得很准,这时,孩子们更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在什么地方?这时导入新课,孩子们饱含激情的投入到课堂中。在练习题中,我还设计了开火车、找朋友等游戏,孩子们根本感觉不到练习的枯燥,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趣中求学。在活泼有趣的游戏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整节课孩子们感受最深的是:学数学真好玩。
二、操作——体验知识的过程。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一语道出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在这节课中,我充分感受这一点。当孩子还沉浸在刚才的游戏中时,我便问:谁知道其中的秘密?有的学生说:“你已经在里面放了十颗,你先数一数盒子里还有几颗,再算出来的。”“你真聪明!”追问:“你知道10的分法有几种吗”?让学生用10个花片摆一摆,学生便在下面操作起来,教室里是有声音但不乱,每个孩子都认真地边摆边说10的分成,通过巡视我发现学生已经在学习8、9的分与合时的经验非常有序地每次移动一个找到了10的多种分法。再请一位学生在实物投影上演示,边演示边说10可以分成几和几,让学生初步感受10的分成。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下一个环节例题教学——将5串珠子有次序的涂一涂 ,通过观察得出分法。学生通过再次的动手实践,发现根据5串珠子可以找到5种分法和想到另外的4种分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说你可以怎样记牢这些分法。两次操作,两次体验,学生对10的分与合有了比较深的感触,对下一个阶段的应用有了很好的铺垫。
三、儿歌——消化知识的氧化剂。
儿歌深受低年级小朋友的喜爱,因为它文字简练,通俗易懂,便于记忆,能使儿童的思维活动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进行。课堂教学到比较几种分法后,学生用脑有点疲倦,注意力容易分散,为了巩固10的几种分法,我让学生动口动手又动脑——同桌玩拍手游戏,配上与内容相关的动作,帮助学生记忆。儿歌是这样的: 你拍1,我拍9,1和9手拉手;你拍2,我拍8,2和8说说话;你拍3,我拍7,3和7做游戏;你拍4,我拍6,4和6做朋友;你拍5,我拍5,5和5来跳舞。同时要求学生边听边念。在同桌开心的玩耍中,学生轻声地念着,他们沉醉在愉快的气氛中,轻松的记住了10的几种分法,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适时安排儿歌,能使知识在不知不觉中留在了学生的心里,渗透在学生的血液里,是一种非常好的消化剂。但这节课中我应该在学生操作的时候多多记忆。在得出10的分与合时要给孩子时间和机会练习10的分与合,确保更多孩子能够很好地掌握。
数学脑筋急转弯:孩子吃饼
数学脑筋急转弯:看棒球赛
数学脑筋急转弯:影子
数学脑筋急转弯:砸玻璃
数学脑筋急转弯:烟鬼抽烟
数学脑筋急转弯:洪水淹桥
数学脑筋急转弯:买衬衫
数学脑筋急转弯:裁缝剪呢料
数学脑筋急转弯:谁亏了
数学脑筋急转弯:时针和分针重合
数学脑筋急转弯:什么蛋不能吃
数学脑筋急转弯:妈妈熨烫衣服
数学脑筋急转弯:渡船
数学脑筋急转弯:丢钱
数学脑筋急转弯:吹蜡烛
数学脑筋急转弯:篮球鞋
数学脑筋急转弯:放大镜
数学脑筋急转弯:汤姆过生日
数学脑筋急转弯:四减一等于五
数学脑筋急转弯:分馒头
数学脑筋急转弯:报纸消息
数学脑筋急转弯:按时吃药
数学脑筋急转弯:舔冰棒
数学脑筋急转弯:猫吃老鼠
数学脑筋急转弯:妈妈买鱼
数学脑筋急转弯:5比0大和0比2大
数学脑筋急转弯:超人俯地挺身
数学脑筋急转弯:宴会握手
数学脑筋急转弯:按时吃药
数学脑筋急转弯:手指受伤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