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16
收藏
上课解决方案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的经验,因此在教学本节课内容时,突出了以下两个方面: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本节课通过长颈鹿家族比身高的情境,引入小数的加减法。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自主探究,实现知识的迁移。
在上课的开始,首先进行了整数进位加法、退位减法和小数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的复习,并让学生思考三个问题:“用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计算时从哪一位开始计算?”“相加满十或不够减时怎么办?”通过复习,有目的地对学生的思路进行有效引导。当学生在对所提的问题进行解决时,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算法。在学生汇报时追问:“怎样才能保证相同的数位对齐?”学生马上就会说出只要小数点对齐就可以了。这样,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上自然是水到渠成,并且印象深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收集生活中的小数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比身高(1)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计算。
325+48= 125-98=
3.25+1.43= 6.9-2.3=
2.思考。
(1)用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2)计算时从哪一位开始计算?
(3)相加满十或不够减时怎么办?
(4)计算小数加减法时,怎样才能保证相同数位对齐?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整数进位加法、退位减法和小数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为下面学习活动中迁移旧知、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13页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交流获取的信息。
师: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2.提出问题。
师:根据情境图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整理。
问题1:鹿妈妈高多少米?
问题2:小黑高多少米?
问题3:鹿爸爸比小花高多少米?
3.解决问题。
(1)探究小数进位加的算法,解决问题1。
①选择条件,列出算式。
师:根据题意你能选择合适的条件列出算式吗?
(2.4+1.7)
②小组合作探究计算方法。
③汇报计算过程。
预设 方法1:利用数的组成计算。
24个0.1加17个0.1是41个0.1,也就是4.1。
方法2:利用直观图计算。
通过上图可以发现:2.4+1.7=4.1
初一数学等式与方程检测试题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七年级数学复习题
湘教版七年级(下)期中数学试卷
七年级数学第10章轴对称测试题
初一数学第八章单元测试卷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苏州市2014-2015初一数学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初一数学运用公式法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初一数学有理数的减法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初一数学:提公因式法同步练习及答案
七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期中素质调研卷及答案
初一数学第八章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平面图形的全等变换练习题
七年级数学下段考复习试题
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期中测试题及答案
《幂的运算》水平测试题及答案
2015年七年级下册数学期中试卷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初一数学期中测试试卷及答案
初一数学第七章 平面图形的认识(二) 单元自测卷
初一数学总复习题
初一数学整式的加减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初二数数学第二学期期末复习
初一数学:用字母表示数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初一数学: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练习题(2)
初一数学: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练习及答案
初一数学:一元一次不等式测试题
苏科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期中测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数学第11章图形的全等综合测试题
初一数学有理数的加减水平测试题及答案
初一数学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