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17
收藏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青教版)四年级下册第48-50页。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在本模块的教学中起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前面因数倍数意义的进一步深化,也是后面学习相关知识的基础。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认识了因数、倍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进一步学习质数、合数、分解质因数及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分数知识的基础。因此在因数、倍数这整个模块的教学乃至整个课程标准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学生到初中进一步学习因式分解等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初步认识了因数、倍数的意义,由于时间有点儿久,或许会有所淡忘,因此,应在学习前先对这一部分知识,稍作一下复习,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对于3的倍数的特征的归纳总结可能存在一定困难,教师可适时点拔,但要注意点拨的时机及方法。
教学目标分析
1、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2、5、3的倍数的特征。了解奇数、偶数的含义。
2、能根据2、5、3的倍数的特征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引导学生仔细操作、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4、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总结数学规律再应用生活,体验到数学带给我们的无穷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要点分析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合作总结出2、5、3的倍数的特征,并由此理解偶数、奇数的意义是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3的倍数的特征的发现及归纳总结是本节的难点,学生通过自己独立的观察、分析发现特征存在一定困难,教师可给予必要的提示。
注意事项:对于2、5的倍数的特征,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交流完全可以总结出其特征,教师应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在总结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可给予适当提示。
教学策略:
教法与学法:观察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法、引导法。
教学准备:信息窗图或课件。百数表、学号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板书设计:
2、5、3的倍数的特征
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 →偶数
个位上是1、3、5、7、9 →奇数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
3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45:4+5=9
12:1+2=3
87:8+7=15
创新特色:
本课始终注意到了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只是起了一个引导、辅助的作用。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了2、5、3的倍数的特征。练习形式更是多样化,把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起来,使学生们感受到了生活中蕴藏着许多数学奥秘。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初中数学解题思路
初中数学《二次函数的应用》教案
初中数学教案之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初中数学做题技巧及解题方法
初中数学《抽样调查的意义》教案
教你如何提高数学解题的正确率
初中数学《旋转变换》教案
一道基础性题目的变式练习探究
初中数学经典解题方法
初中数学《二次函数的一些应用》教案
数学解题方法与技巧教学的研究
初中数学必备的解题理念
初中数学教案之代数式的值
初中数学《平移变换》教案
全等证明歌诀
初中数学教案之全等三角形
数学解题方法与步骤
初中数学《正多边形的有关计算》教案
如何提高数学解题速度?
初中数学《实际生活中的反比例函数》教案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建议指导:完全平方公式
初中数学教案之因式分解提公因式法
初中数学教案之公式
初中数学教案之二元一次方程组
初中数学避免解题错误的方法
初中数学常见难题
初中数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案
2016数学解题方法与技巧汇总
初中数学:五种数学解题方法
如何攻克中考数学压轴题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