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听课反思记录:用字母表示数_教学随笔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教师听课反思记录:用字...
首页>教学经验>教学随笔>教师听课反...

教师听课反思记录:用字母表示数

2016-12-27 收藏

听了老师执教的《用字母表示数》,听完了课,久久不能平静,同样的内容,为什么这样的课如行云流水,如阳春白雪,所有的环节那么自然,那么和谐,那么体现出数学文化的味道,这恐怕是值得我们很多人反思的。下面就几个片段谈谈我的一些反思。

片段一:

师:我这里有一个储蓄罐,里面放了5个硬币,可以贴一个标签吗?

生:贴一个5.

师:另外一个储蓄罐,你们猜猜有多少钱?老师顺手摇了摇。

生:10元、15元、20元、25元,学生纷纷猜出了自己认为的数字。

师:看来这个里面的钱还不好猜,用一个什么来表示呢?贴一个标签写多少呢?

生:?、a、x

师:那么我们选择一个a,那么这两个储蓄罐的钱一共是多少呢?

生1:a+5

生2:a+5=b

生3: a+5=x

生4:只要是字母都行。

生5:a5

师:“+”号呢?丢了吗?是不是a+5不像个结果,而a5像结果呢?实际上a+5=a+5,左边的a+5,表示第一个储蓄罐的钱加第二个储蓄罐的钱,右边的表示什么呢?

教师把第一个储蓄罐的钱倒出来,然后往另外一个储蓄罐里放,边放边让学生数,a+1、a+2、a+3、a+4、a+5。

师:右边的a+5是什么呢?

生:是结果。

师:对了,那么应该怎么读呢?左边读的慢一些,右边读的快一些......

【反思:这是一个过程,一个字母表示未知数,字母式表示运算、结果、数量、关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参与整个活动,在活动中一点点渗透字母式的功能,学生经历了过程,收获了经验,渗透了文化,建立了思想,给人的感觉是那么清新、那么的自然、那么的和谐、那么的无痕。】

片段二:

练习:1、有一个罐有a块糖,拿走8块,还有多少?

2、有一个罐有a块糖,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多少个?

3、有一个罐有a块糖,3罐有多少个?

生1:a-8

生2:a÷4

生3:a×3  3×a

师:第3道题中的“×”就和字母中的x一样,很容易混淆,含字母的乘法算式一般怎么办呢?

教师环视教室,只有一个学生举手,教师随即打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仔细默读几条规定,之后边看规定,边做练习。

【反思:教师为什么不叫起那个举手的学生呢?这是一个值得大家思考的环节,一个学生举手,说明只有一个学生可能会,也可能不会,这个环节中的知识是研究数学中的一个规定,规定是不需要探究的,它就是一个规定,理解就是了,所以教师安排了自己默读,理解。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这个环节体现的非常好。新课程实施以来,很多老师该讲的不讲了,什么都让学生探究,合作,实际上对于这些规定最好的方法就是学生自己去阅读、理解。】

仅仅是两个片段就足以给我们很深的启发:

一是对课标的理解。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教师在“四基”方面的综合体现,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经验和基本方法,这就是差距,当我们还在纠结学生如何学习,知识如何呈现的时候,江苏的课已经在通过“四基”关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性素养了。

二是对数学的理解。在张老师的课堂中,老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传递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更多的是数学文化层面的东西。我们很多时候看到课堂上教师处理的是过程与结果、讲授与自学、生活与知识、猜测与推理等辩证的关系,这些在我们的课堂上很难捕捉到。

三是对数学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今天这节课给我们最深刻的启示。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