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27
收藏
12月4日到6日,我有幸到杭州参加“千课万人第二届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学习力提升’课堂教学观摩会”。 在三天的时间里,我们听了21节课,4场专家报告,名师的风采、专家的魅力深深吸引着我,让我感受到数学名师们在信息时代下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同时体会到数学课也可以用这么有趣的方式演绎出来。
首先要说的是袁晓萍老师的《“跨界”测量》,这节课是从让学生整理归类已有的单位知识入手的,一般老师在单位知识的复习中常常只是将计量单位如(长度、面积、体积、时间)进行整理复习,进一步明确每一个计量单位的实际大小,进一步数值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袁老师这节课却用“跨界”打开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从课内走向课外,从课堂走向世界,从数学出发走向各个学科,让学生大胆的表达自己、展示自己,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明白“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问比回答更有力量”
还有一节是《棋盘上的奥秘》,朱老师是一位只有4年教龄的年轻老师,但是在课堂上表现的落落大方又充满睿智,这节课是用电子白板教学的,在电子白板上能像真正的棋盘一样移动棋子,又能把移动的过程和步骤展示出来,真正的把信息技术运用到了教学中,提高了课堂效率。工作这么多年,我连电子白板都不会用,更不要说了解它的这么多功能了。这是让我特别钦佩朱老师的地方。
要在不断地学习中完善自己、充实自己。作为青年教师的我都做不到,但是朱乐平老师就能坚持这么多年,《竖式意义的练习课》,一上课我们就被他那看起来很高端的课件吸引了,我们都在小声的讨论是什么软件,课后专门跑去问了,朱老师介绍说就是我们平常惯用的ppt,只是换了一种展示方式。
另外还有《一千米有多长》、《认识面积》,都另辟蹊径的从新的角度让我理解了数学课的意义。
精彩的课还有很多,各位老师不仅给我们带来新颖的课堂,也给我留下了太多的的思考,时代在变、社会在变、学生在变、教学工具在变,我也要挤出时间想想自己的课堂今后要走的方向,同时也要不断地学习,勤于钻研、慎于思考、勇于创新、善于反思去践行自己的教育梦。
22.2 判别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
21.1 二次根式(第3课时)
4.2 直线、射线、线段(1) 教案
22.3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1)
24.3正多边形和圆 教案1
1.1 正数和负数 教案
4.2 直线、射线、线段(2) 教案
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相遇追及
21.2二次根式的乘除(第2课时)
4.3.1 角的度量(2) 教案
22.3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4)
4.3.2 角的比较与运算 教案
24.3正多边形和圆 教案4
22.2解一元二次方程直接开方法
24.4弧长和扇形面积 教案3
22.3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3)
4.3.3 余角和补角 教案
23.2 中心对称(4课时) 教案
23.2 中心对称(2课时) 教案
24.2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教案2
23.1 图形的旋转(2课时)
23.2 中心对称(3课时) 教案
23.1 图形的旋转 教案
24.3正多边形和圆 教案2
24.1圆 教案
21.1 二次根式(第1课时)
21.3二次根式的加减(第3课时)
24.3正多边形和圆 教案3
4.4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1
21.3二次根式的加减(第2课时)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