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05
收藏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地接受和被动地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教学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方面:
1、教学内容“生活化”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纵观整节课的教学,从引入、新课、巩固等环节的取材都是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2、解题方法“多样化”
《数学课程标准》中,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探索与创新精神,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列为发展性领域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除了依靠学生自身的生理条件和原有的认知水平以外,还需要相应的外部环境。这节课上学生一共提出了5种解题方法,其中有3种是我们平时不常用的,第5种是我也没有想到的。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及时调整了教案,让每一个想发言的学生都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尽管他们有些数学语言的运用还不太准确,但我还是给与了肯定与鼓励。在这种宽松的氛围下,原本素不相识的师生在短短40分钟的时间里就产生了情感上的交融。学生有了运用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成功体验,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并产生进一步学好数学的愿望。虽然后面还有两个练习没有来得及做,但我认为对一个问题的深入研究比盲目地做十道题收获更大,这种收获不单单体现在知识上,更体现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3、师生交流“情感化”
数学教学改革,决不仅仅是教材教法的改革,同时也包括师生关系的变革。在课堂教学当中,要努力实现师生关系的民主与平等,改变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模式,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所说的话并不多,除了“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的方法吗?”“说说看”等激励和引导以外,教师没有任何过多的讲解,有学生讲不清楚,教师也是用商量的口吻说:“谁愿意帮他讲清楚?”当一次讲不明白,需要再讲一遍时,教师也只是用肢体语言(用手势指导学生看图)引导学生在自己观察与思考的基础上明白了算理。学生能思考的,教师决不暗示;学生能说出的,教师决不讲解;学生能解决的,教师决不插手。由于教师在课堂上适时的“隐”与“引”,为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使他们真正成为科学知识的探索者与发现者,而不是简单的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
4、值得商榷的几个方面:
(1)形式能否再开放一些
(2)优生“吃好”了,能否让差生也“吃饱”
新人教A版(必修1)1.1《集合》word学案
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1《2.3幂函数》
高中数学人教B版必修一2.2.1《一次函数二次函数》word教案2
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1《2.1指数函数 》
高中数学人教B版必修一2.1.3《函数的单调性》word教案1
2013新人教B版必修一1.2.2《集合的运算》(第一课时)word教案
新人教A版(必修1)1.1《集合》word教案3课时
《新课程人教A版必修1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全部教案》
新课程2005-2006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1教案全集(30课时)(第一单元)
新人教版必修1(A版)1.3.1函数的单调性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必修1(A版)1.2.1函数的概念教案
新人教A版(必修1)2.1《指数函数》word说课教案2篇
高中数学人教B版必修一2.1.2《函数的表示方法》word教案
《新课程人教A版必修1第三章《函数的应用》全部教案》
《新课程人教A版必修1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全部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A版)1.2.2函数的表示法教案
高中数学人教B版必修1第二章《函数》章末质量评估
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1《3.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高中数学人教B版必修一2.1.4《函数的奇偶性》word教案
高中数学人教B版必修一1.1.2《集合的表示方法》word教案
高一上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①教案集(30课时)
新课程2005-2006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1教案全集(30课时)(第二单元)
2013新人教B版必修一1.1《集合与集合的表示方法》word教案
新课标人教必修1(A版)函数的最大(小)值教案
高一上新课标数学教案(人教版必修1)
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1《2.2 对数函数》
新人教A版(必修1)1.2《函数及其表示》word学案
高中数学人教B版必修一1.2.2《集合运算》word教案1
高中数学人教B版必修1第一章《集合》章末质量评估
高中数学人教B版必修一1.2.1《集合关系》word教案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