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23
收藏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本教材第七册《相交与垂直》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相交与垂直的基本概念,掌握互相垂直、垂足、垂线等内容,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段最短的知识要点,掌握作垂线的基本技能。
2、 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领悟相交与垂直的内涵,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抽象概念。让学生感知、实践作垂线的方法。
3、 通过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感知数学的趣味性,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建立抽象的互相垂直的概念,让学生掌握作垂线的技能。
一、导入
老师拍摄了一些漂亮的照片,大家想看吗?这些直线都有一个特点,它们都(相交)。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相交的线,相交的两条直线会组成角,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与相交有关。
二、新授
1、两根小棒相交可以得出角,大家想动手玩玩吗?(要求)同桌合作摆小棒,摆好后把两根小棒相交得出的角在中画出来。然后汇报
2观察一下这些直线,相交后线与线之间形成了(角)有(锐角、钝角)还有(直角)你有什么方法证明自己摆的角是直角吗?
(生:用量角器量一量、用三角板上的直角量一量、用30度和60度角拼、用书的角去比)。(课件示范用三角尺直角去量)
这三组直线都相交成什么角?(板书:成直角)它是由几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板书:两条直线相交)
3. 揭示概念
像这样,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关键是看什么?(相交成直角)
4.质疑:对于互相垂直你们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的吗?互相是什么意思?
师举高一根小棒,能不能说这根小棒垂直? (不能)必须有另一根小棒与它垂直
我们以图①为例,为了区别它们,在直线上取一点。我们不能说线段OA是垂直的。
应该是OA垂直于OB,还可以说OB也垂直于OA。记作:OAOB
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都有一个交点,叫做垂足。
两条直线相互垂直时,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4、进一步认识概念
(1)让学生举出见过的物品中哪两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
(2)判断并指出下列图形哪几个图的哪两条直线是相互垂直的?为什么?
学生判断,并说出理由。
(3)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折一折,使两条折痕相互垂直。
学生试折,再汇报。(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折。)
3、变换形式,强化概念
(1)说一说正方体的哪几条边是相互垂直的。
(2)我说你摆:课本21面练一练第1题。
(3)看一看:课本21面练一练第2题。
三、应用------画垂线。
1、 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
(先画一条直线,再用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和直线对齐重合,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另一条直线。)
2、 过直线上一点作垂线。
将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平移三角尺使已知点A与三角尺的另一条边也重合,沿三角尺的另一条边(过A点)画一条直线,这条直线就与已知直线垂直。
3、 过直线外一点作垂线。
方法同2,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
4、 实践感知: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段最短。
四、 解决问题
让学生应用所学的内容,解决上课引入的问题,用正确的方法找到小明到公路边的最短路线。
课后反思:
这节课是通过学生的操作活动,探索有关垂直的知识,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使学生在自己的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我有这样几点感受:
1、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从理论中抽象出直观原型。这节课开始从学生熟悉的剪刀和红十字这两个生活中的事例,引出两条直线相交的两种不同情况,接着引导观察、讨论这些相交的图形中线与线形成什么角,从而引出其中的一个特殊角直角,抽象出生活中互相垂直的图形,学生理解起来更清晰。
2 、重视动手操作。本节课,我让学生动手,把正方形的纸折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学生得出用一张纸先折一次,然后沿折痕对折,得到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在折的时候,出现了有的同学折得很复杂,找出了很多组互相垂直的线,从中悟出结论:要形成互相垂直的必备条件是:在两直线相交成直角。
3、重视联系生活。通过让学生寻找教室或生活中的垂线,这个寻找垂线的练习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这节课存在值得思考和探究的问题:学生用于折的时间较长,是否应该缩减?(2)多种概念的介绍对于孩子来说理解记忆有一定难度,让孩子作笔记,又使得课堂内容不够紧凑。该如何协调这些关系呢?
初中数学解题技巧:中学数学解题中的的基本思想
初中数学解题技巧:证明角的相等
初中数学解题技巧:解题教学的建议
初中数学解题技巧: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
初中数学解题技巧:运用数学知识去进行问题解决的意义
初中数学解题技巧:以退求进,立足特殊。
初中数学解题技巧:“六先六后”,因人因卷制宜
初中数学解题技巧:几何计算
初中数学解题技巧:等(面或体)积法
初中数学解题技巧:常见的转化方法
初中数学解题技巧:注重实际应用问题
初中数学解题技巧:调适心理,增强信心
初中数学解题技巧:公式法与反证法
初中数学解题技巧:悉心准备,不紊不乱
初中数学解题技巧:几何作图
初中数学解题技巧:执果索因,逆向思考,正难则反
初中数学解题技巧:“内紧外松”集中注意,消除焦虑怯场
初中数学解题技巧:注重“数形结合”思想
初中数学解题技巧:客观性题的解题方法
初中数学解题技巧:题型特点
初中数学解题技巧:应用性问题思路:面—点—线
初中数学解题技巧:证明直线的平行或垂直
初中数学解题技巧:确保运算准确,立足一次成功
初中数学解题技巧:解题的方法与技巧
初中数学解题技巧:古代解题中的的数学思想
初中数学解题技巧:比较与分类
初中数学解题技巧:构造法与待定系数法
初中数学解题技巧:注重“类比”思想
初中数学解题技巧:先易后难 注意陷阱
初中数学解题技巧:入场临战,通览全卷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