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8
收藏
有个法院开庭审理一起盗窃案件,某地的A,B,C三人被押上法庭。负责审理这个案件的法官是这样想的:肯提供真实情况的不可能是盗窃犯;与此相反,真正的盗窃犯为了掩盖罪行,是一定会编造口供的。因此,他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说真话的肯定不是盗窃犯,说假话的肯定就是盗窃犯。审判的结果也证明了法官的这个想法是正确的。
审问开始了。
法官先问A:“你是怎样进行盗窃的?从实招来!”A回答了法官的问题:“叽哩咕噜,叽哩咕噜……”A讲的是某地的方言,法官根本听不懂他讲的是什么意思。法官又问B和C:“刚才A是怎样回答我的提问的?叽哩咕噜,叽哩咕噜,是什么意思?”B说:“禀告法官,A的意思是说,他不是盗窃犯。”C说:“禀告法官,A刚才已经招供了,他承认自己就是盗窃犯。”B和C说的话法官是能听懂的。听了B和C的话之后,这位法官马上断定:B无罪,C是盗窃犯。
请问:这位聪明的法官为什么能根据B和C的回答,作出这样的判断?A是不是盗窃犯?
答案:
分析与解答
不管A是盗窃犯或不是盗窃犯,他都会说自己“不是盗窃犯”。
如果A是盗窃犯,那么A是说假话的,这样他必然说自己“不是盗窃犯”;
如果A不是盗窃犯,那么A是说真话的,这样他也必然说自己“不是盗窃犯”。
在这种情况下,B如实地转述了A的话,所以B是说真话的,因而他不是盗窃犯。C有意地错述了A的话,所以C是说假话的,因而C是盗窃犯。至于A是不是盗窃犯是不能确定的。
人教版《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整理复习案例反思小学数学三下册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除法的估算》第2课时优秀案例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教学案例及反思评价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除法的验算》案例和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用一位数除三位数》案例反思
小学数学《观察由几个正方体摆成的物体》教学课后反思案例
小学人教版数学《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三年级第二学期案例及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位数-口算乘法》案例反思
小学数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课后反思
第4课时《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案例教学及反思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人教版《平均数的应用》案例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6册《年、月、日》2案例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3课时《看简单的路线图(一)》案例反思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文章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案例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租船问题”教学反思文章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2课时《绘制平面图》教学案例及反思评价|位置与方向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6册《年、月、日》案例反思
小学数学《圆的面积》教学案例反思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统计单元《条形统计图》二案例反思
三年级数学下公开课《认识分数》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用一位数除的综合练习课》三年级下册第二学期教案学案例反思
五年级数学《式与方程整理复习》教学反思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案例欣赏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第二学期《笔算乘法(不进位)》案例反思
小学数学教后记《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课后反思
人教版第二学期三年级下册数学《商中间有零和末尾有零的除法(二)》反思案例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统计单元《条形统计图》案例反思
《除法验算练习》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人教版
小学数学《亿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