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数学教:《加减混合》_教学设计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一上数学教:《加减混合》
首页>数学教研>教学设计>一上数学教:《加减混合》

一上数学教:《加减混合》

2015-07-23 收藏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与讨论,初步理解并掌握加减混合计算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能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实践巩固等学习活动,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培养与人合作,有条理、清晰地阐述自己观点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能力目标:能用简洁的数学语言看图说图意。

情感目标: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重点: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建构加减混合运算的模型,会记忆第一步的计算得数。教学关键是理解算式的意义,掌握运算顺序和培养心记能力。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实物投影、练习纸、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分组进行比赛,激发学习积极性。

1、口算:

9-3-4= 8-2-3= 9+0+1=

4+3+2= 5+4+1= 5-3-1=

2+4+0= 10-7-2= 10-1-6=

问:9-3-4 和 4+3+2 这两道题你是怎么算的?

连加连减题在算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答: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师板书按从左往右的次序算

2、新课引入。

师:大家听过丑小鸭的故事吗?只要经过努力,丑小鸭也会变成美丽的天鹅。丑小鸭们变成了美丽的天鹅,它们飞呀飞呀,飞到一个湖边,它们纷纷落入湖中尽情地嬉戏着。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1.

(1)教师电脑演示:(湖面上有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天鹅。)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3只天鹅,可以提出湖里一共有几只天鹅?的问题。

师:那应该怎样列式?板书:4 + 3

(2)教师操作屏幕,重现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再飞走2只的场面。

师:看到这一情景,谁能完整地来说一说,并提出问题呢?

生: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再飞走了2只,现在还有几只?我们该怎么列式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4 + 3的后面写上-2,把算式写完整并读算式。

⑶谁能再读一读这道题,对照图画来说一说4+3-2所表示的意义。(指名说)

⑷观察:这个算式和我们刚学过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同?能给它取一个名字吗?(学生自由发言。)

⑸引出课题: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运算,我们把它叫做加减混合。(板书:加减混合。)学生齐读课题。

2、类比探究算法。

⑴那么4+3-2该怎么计算呢?

①学生同桌讨论,互说计算过程。

②学生汇报。师板书:4+3-2并标明计算顺序。

(先算4+3得7,再算7-2得5。)

③教师小结。(板书得数5。)

2、学习例2。

1. 电脑演示例2:湖中4只天鹅,先飞走2只,又飞来3只。

师:美丽的小湖上,天鹅又发生了新变化你能把图意说给大家听吗?

⑴学生说图意。

⑵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⑶谁来列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⑷翻书试着计算4-2+3。

⑸交流汇报计算过程。

生:先算4-2得2,再算2+3得5.

师:为什么先算4-2?计算第二步时是哪两个数相加?

教师配合学生的回答在算式中标明注出计算的顺序。

2、师生共同小结:加减混合计算顺序。(从左到右)

三、小试牛刀

1、尝试练习

5+2―3=

7―2+3=

4+4―5=

8―3+4=

师:观察一下题1和题2,计算过程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小组讨论)

生:不同点是题1先算加再算减,题2是先算减再算加;相同点是两题都是按着运算符号的先后顺序算的。

师:说得真棒!其实在一个算式里有加有减,不管是加在前还是减在前,都要按先后顺序做,谁在前谁先做,也就是加减混合的计算过程是按先后顺序做。和小朋友学习过的哪种计算一样?

生:加减混合的计算过程和连加连减的计算过程是一样的。

四、步步登高

1.出示:5-3+1 7+2-8 2+7-4 9-6+3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自己学会了加减混合算式的计算方法,那就试试你们的新本领吧!

(学生口头说说计算过程)

2.小胖今天也学习了加减混合,他正在做练习呢!他想请大家做小老师,你们愿意吗?那你们可得看仔细了。(多媒体演示并改正)

9―5+4=05+3―2=109―6+4=7

师:他错在哪儿?你想提醒小胖做题时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提到,即出示加号减号要看清)

师:小朋友们说得太对了,大家不但帮助了小胖,还提醒小朋友自己。

3. 师:我们学的加减混合计算对我们小朋友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呢?(学生各抒己见)

师:瞧!生活中就有这样的问题,请小朋友解决一下。

出示:2号公共汽车上有9个人,到了外滩站下车了7人,又上车了6人,现在车上有几人?(小朋友独立思考,列式并解答)。

生:9-7+6=8(人),现在车上有8人。

师:回答得真好!再看:4+6-5 你能根据这个算式编个故事并解答吗?

生:汇报交流 (抽23个学生编故事)

4. 师:呦,停车场里又出现问题了,汽车怎么开不走呢?你能帮助他们找对钥匙吗?手势表示。

2

6

3

9

3―0+3

7―2+4

10―5―3

7+2―4

:汽车开走了,却留下了问题,问什么这两道算式(7―2+4、7+2―4)看上去很像,得数却不一样呢?

五、齐心协力

师:你们想知道小胖、小丁丁、小雅和小巧家的电话号码吗?瞧

口算练习纸

师:看看哪个小组最快拨通所有的号码。

(1)四人小组活动。

(2)交流,多媒体演示。

全课总结

师:小朋友,这节课你们用自己的智慧,学会了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你们的表现非常棒,老师祝贺你们!

课后小结:加减混合是在学生学习了连加和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在教学中我运用了知识的正迁移,先复习了连加和连减的运算顺序,再呈现给学生2幅主题图,通过一个问题的设计让学生集体讨论来说一说意思、列一列算式、算一算得数。我觉得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会有能力来独立学习这个新知识点的,在实际操作中的确也达到了我预期的效果。接着我通过给今天的算式起名字和小试牛刀的练习,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会发现部分学生(人数虽然不多)会误以为在加减混合运算中,应先加后减(可能教材中先学习了加法后学习减法),常常出现类似 9―3+2=4的错误。

让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数学,运用所学的本领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就是我在设计步步登高第三题时的想法,对于贴近学生生活的事情学生是非常感兴趣的,从课堂教学效果上看也是如此,虽然学生的语言表述略现稚嫩,但是对于生活中的加减混合现象非常清楚。

《加减混合》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1、寓思想教育于数学学习之中。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相对来说还是较为容易的。但作为数学学科,纯粹的思想教育是有限的。我们应该结合学科的知识特点,恰当地将思想教育寓于数学学习之中,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处理本课中,开始我就利用了一首儿童歌曲对孩子们进行了思想教育爱护小鸟,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恰当又自然。

2、联系生活实际,凸现数学价值。

现实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归宿。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所以,我们要创设一切条件,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之中,这样既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本节课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就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以学生熟悉的情境作为例题。在此基础上,在练习中我加入了编故事比赛这一环节,学生从4道加减混合的题目中任选一题编故事。他们在编故事的过程中再次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3、让学生充分地合作与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给予全体同学参与学习、表现自己的机会,弥补班级整体教学中交流面小的不足。在交流中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尤其是内向的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还能克服自己胆怯的心理。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了想说出自己想法和倾听别人意见的欲望,同学之间也会相互帮助,共同探讨,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学习效果极佳。

总之,全课借助多媒体数学,能较好地吸引一年级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让学生在乐中学,在玩中学。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本节课既重视知识的数学,更注重知识的应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知识、应用知识,有利于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提高今后学好数学的热情和信心。

这节课的教学有些达到了我预期的效果,但也给我留下了值得研究与思考的问题。如:如何结合数学知识、教材特点,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在教学中如何组织一年级地学生更好地进行小组之间的真正合作。如何自然地实现让学生教学生、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让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会学。但在这节课中我也发现,学生还不知道如何交流,存在着不少问题:有些小组只是1人在唱主角;有些小组大家抢着说;有些小组在交流中往往抓不住重点等。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不断地加以指导和强调的。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