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8
收藏
涉及分数复制中无法展示,请到底部此文章的完整WORD版本
有一次我到兄弟学校听课,这是一节数学复习课,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一道计算题:24× +88× 。
学生计算的结果都是25,这是正确的答案,接着教师要求学生说出思考的过程,这时有很多学生举手,不少学生的脸上还表现出一种不屑一顾的表情,教师从中叫了一名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
学生1:我根据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计算
原式=3+22=25
教师对学生1的回答表示满意,并给予充分的肯定。正准备接着讲解下面的练习题时,学生2似乎下了很大决心举起手来,想对这一题目谈一点自己的不同解法。
学生2:我先把“24× ”看作“24× × ”,再把 提取出来进行计算。
原式=24× × +88×
=(12+88)×
=100×
=25
教师听完学生2的回答后也不由一楞,对啊,这不也是一种很好的解法吗?他意识到学生在这里拥有了创新的精神,禁不住脱口表扬道:“你刚才的解法还真有道理,我还没有这样想呢!同学们,你们要学习他这种敢想敢说的精神!”
也许是教师对学生2的表扬激发了更多的学生,这时下面有了一阵议论声,随后又有几个学生举起了手。
学生3:我把原式中的88× 看作176× 。
原式=24× +88×2×
=(24+176)×
=200×
=25
学生4:我把“24× ”看作“3×(8× )”,同时把“88× ”看作“22×(4× )”
原式=3×1+22×1
=25
……
不知不觉下课铃声响了,但教室里的讨论还在继续。
上面的教学中学生学得相当主动积极,而且思维灵活多样,富有创造性,获得了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反思整个活动过程,我有以下体会。
一,尽管这节课只与一道题目有关,也没有看到教师自己的才能,但应该说这节复习课上得是比较成功的。因为数学成功与否不能用讲了多少题目来衡量。相反,我们看到学生的智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我们可以感觉到教室里有一种浓浓的交流氛围、创新精神。课堂上没有一定的民主,又怎能创新呢?从一定程度上讲,正是该教师的民主以及鼓励激发了学生的交流与创新。其次,在交流过程中,该教师并没有过多地对学生进行干预,而是尽可能地让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从时间观念上讲,这是真正把时间还给了学生。
二,在练习课中单靠做题不能达到训练思维的目的,还要依靠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进行思维训练。因此,在练习课上,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把习题解出来,还要让学生把思考过程说出来。本节课正是学生在说思路的过程中,先通过整理思路,使说理更符合逻辑;在听别人说思路时,受到启发,开阔思路,整个班集体因获得了这么多解法而气氛十分活跃。当然,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同时,还必须注意培养他们的求同思维,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解决问题可以设想出多种解决的办法,我们可择其优者而用之。
三,让学生自己在尝试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发现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充分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真正做到了“教”适应“学”。学生想出的众多解法中,有些方法是教师未能预想到的。只有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尝试着做,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而学生一旦获得成功将会更加自信,更有学习动力。
总之,数学教学应该将知识掌握过程当作问题解决过程──即将学习看作独立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知识、能力、情感的全面发展。使学习成为学生终身追求的目标和人生最大的乐趣。
完整文章WORD版:由一节数学课得到的反思
09九年级数学下学期单元评估试卷2
09九年级数学上学期单元评估试卷5
09九年级数学下学期单元评估试卷1
九年级数学函数总复习题4
09九年级数学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试卷
初三数学优等生训练卷1
初中毕业班数学第一次调研考试
九年级数学反比例函数单元测试题
初中毕业考试数学试卷
初三数学相似形单元测试
初三数学优等生训练卷13
九年级数学函数总复习题2
09九年级数学下学期单元评估试卷4
九年级数学二次函数应用问题
初三(下)第一次调研测试数学试卷
初三数学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09九年级数学上学期单元评估试卷1
初三数学优等生训练卷11
09九年级数学上学期单元评估试卷3
初三数学优等生训练卷8
九年级数学上学期期末考试题
初三数学优等生训练卷10
九年级数学函数总复习展示
初三数学总复习数与式测试题
09九年级数学上学期单元评估试卷4
初三数学优等生训练卷9
九年级数学联系实际问题
初三数学经典题练习
初三数学优等生训练卷14
09九年级数学上学期复习质量检测试题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