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8
收藏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学应当承担起向学生传递数学文化的重要职责。伴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发展,“数学文化”作为教材的一个组成部分出现在我们面前,“数学文化”也走进中小学课堂,渗入到了实际的教学中。同时数学也是一种语言,是一种高度概括、简洁精要、甚至是 精心设计的语言,语言的学习当然离不开阅读,所以数学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数学阅读。要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应该从低段抓起。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从一年级开始就用图片、阅读资料、连环画等呈现形式,
以“你知道吗?”“生活中的数学”“阅读资料”等版块,向学生介绍数学发展中的数学史料、数学趣闻、数学家的故事、一些数学概念产生的背景材料、数学符号的来历及演变过程等。
1.数学史料
在人类漫长的数学探索中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数学家,将他们的名言、故事
介绍给学生,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学文化的同时解读历史、解读人类文明。比如在学习“简便计算”时,向学生介绍数学家高斯上小学时发现“高斯求和”的故事;学习“小数”时,介绍小数的产生、演变及最早提出十进小数概念的数学家刘徽;学习集合图时,介绍英国数学家韦恩及他发明的韦恩图等。
数学符号是数学的一大特征,学习数学首先是从学习数学符号开始的,每一个数学符号的产生也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经历。让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寻踪探源,了解数学符号的来源及发展史,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符号的深刻认识。
如三上年级学习“加减法的验算”后,在(P31)“你知道吗?”版块介绍了“+”、“-”的由来,书中的介绍比较简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古希腊和印度人以前是把两个加数写在一起,表示加法,后来又有人用拉丁字母的P或P上加一横表示加。中世纪,一些商人在装货的箱子上画一个“+”字表示重量略为超过一些,画一个“-”号表示重量不足。当时德国有个数学家叫魏德曼,他很想引入一种表示加减运算的符号,便巧妙地借用了当时商业中流行的“+”和“-”号;而法国数学家韦达的经常使用使得这两个符号流传开了。在三上年级学习了“笔算乘法”后,(P82)介绍了“×”的来历;三下年级(P15)学习了口算除法后,在“你知道吗?”版块介绍“÷”的来历,一个个有关数学符号的故事,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原来小小的符号也有那么不容易的发展历程,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数学谜语
谜语蕴涵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人民群众的聪明智慧,数学谜语形式虽然简单,但对培养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书本知识,锻炼思维品质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例 如数字谜“灭火”,数学家谜“爷爷参加百米赛跑”、“东坡游春”,俗语谜“取走桌上分别写着1、2、3、4、5、6、7、8、9、10十张卡片中的4、5、6、8、9”, 数学名词谜“五角钱”、“马术”等这些都是和学生所学知识紧密相连的,学生在猜的过程中,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掌握了谜底的特征;让学生自己动脑编谜语,又能锻炼学生提炼主旨、语言概括的能力。
3.含有数字的诗歌与成语
让学生了解数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陶冶学生的性情,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受到深刻的人文教育。如数学与诗词的联系,从低年级开始学生就开始学习唐诗,欣赏唐诗,常常发现许多含有数字的句子,这些简单的数字经过诗人妙笔点化,却能创造出各种美妙的艺术境界,表达出无穷的妙趣。如二下年级学习的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其中“两个”、“一行”、“千秋”、“万里”,一句一景,一景一个数字,构成了一个优美、和谐的意境,让学生通过阅读体会数字在此诗中的独特魅力。 唐诗中运用数字的例子不胜枚举,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体会数字在诗人笔下所产生的审美情趣是多么神奇。
4.数学童话
童话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体裁,它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将童话与数学以“联袂”的形象出现,以拟人化的手法,来表现抽象的数字、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以艺术形象图解数学知识,赋予其生命,让它们说话、做事、游戏、表演,用它们的现身说法,将各自的特点融入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之中,以趣激思,寓学于乐,既满足低段学生爱听故事的欲望,又能从故事中领悟艰难涩难懂的知识。
5.配合教材的课外阅读资料
数学教育的价值,不仅 仅在于让学生掌握现有的知识,还应让学生了解在历
史长河中数学的发展演变,引领学生一起去阅读古今中外的数学史料,让学生了解数学的丰富与神奇。如教学《年、月、日》时,引导学生通过书籍、网络等载体查阅资料发现:公历的历年平均长度与回归年只有26秒之差,要累积3300年才差一天;而7月和8月都是大月竟然是罗马皇帝因为个人喜好而定的……一年就是地球绕太阳公转了一周的时间,全长为365.2422日,也就是365日5小时48分46秒,这叫“回归年”。历法上的年为了应用方便,不采用回归年,而是采用了完整的天数。公历的平年是365天,闰年是366年,每四年一闰,每百年少闰一次,使用的整天数的年历法上叫做“历年”。而农历是根据月亮的朔望月共12个月算一年,一年是354天;每三年有一个闰年;闰年是383天或384天。通过学生的交流学习发现,学生不仅了解了现行日历的特点,掌握了年、月、日的简单换算,而且通过了解日历的产生、发展,体会到了人类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艰难,认识了古代中外伟大的天文学家的事迹,体会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师对数学阅读材料的挖掘和开发,可以大大丰富数学的学习内容,是对课堂教学的促进和有效补充。在学生了解这些知识的过程中,有些内容未必要真正理解,也不要强求孩子能记住,只要他听说过,觉得很有意思,有机会还想多了解一些,在以后学习相关知识时能融会贯通,这就足够了,他的“数学底色”就会饱满很多,他的数学素养在今后的学习中就有进一步提高的可能。
初三数学家庭作业:命题与证明试题
二次函数所描述的关系教案
初三数学家庭作业测试题(苏科版附答案)
人教版初三第二学期数学教案:二次函数及其图像
九年级数学家庭作业—图形变换检测试题
九年级数学家庭作业计算测试题
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教案
初三数学家庭作业(北师大附答案)
初三数学家庭作业检测试题
人教版初三下册数学教案:用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
九年级数学家庭作业:图形的相似检测题
九年级数学家庭作业试题(附答案)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
冀教版初三年级第二学期数学教案:《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教案2
浙教版初三数学家庭作业
九年级数学家庭作业:平行线与相交线总复习试题
初三数学家庭作业试题(苏科版附答案)
初三数学家庭作业:图形初步与三角形检测试题
初三数学家庭作业之整式的加减练习题
九年级数学家庭作业试题(北师大附答案)
初三年级第二学期数学教案参考:《由样本推断总体》教案
九年级数学家庭作业—数据的离散程度检测题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教学片断
九年级数学家庭作业:图形与证明试题(苏科版)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冀教版初三年级第二学期数学教案:《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案
浙教版九年级下册教案:直角三角形
北师大版初三数学家庭作业测试题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