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感悟随笔:今天,我们如何爱学生_教学随笔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教师感悟随笔:今天,我...
首页>教学经验>教学随笔>教师感悟随...

教师感悟随笔:今天,我们如何爱学生

2016-10-28 收藏

每当看到新闻报道有关某某教师虐待学生的事件时,我不得不反思:今天,我们到底应如何去爱学生。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高尔基说:“爱孩子们,这是母鸡也会的。但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却是需要才能和广博的生活知识”。因此,我认为:

爱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对学生人格和权利的尊重,是现代社会中人的主体性得到尊重的一个体现。在新型师生关系中,强调的是民主平等、尊师爱生。尊重学生的权利对于学生的自主发展是极为重要的,以尊重为前提的爱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打着爱的旗号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甚至侮辱学生人格,按照自己理想中的模式硬性塑造学生的“似爱之虐”不是爱,而是扼杀个性的犯罪行为。

爱学生,前提是了解学生。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不可能按一个模式发展,更不可能用一服药包治百病。教师对学生既要善于见微识疑,又能够长期坚持,一以贯之。只有这样,才能根据学生的性别、性格、年龄、智力、潜能、情绪状态等方面的差异“量身定做”不同的教育指导方式,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譬如,有一个学生经常违反纪律,而且态度蛮横,这一切,当然不可能使教师对这个学生产生好感。但是,如果教师怀着耐心和爱心真正了解他们,很可能就会发现,原来他们有着一副聪慧爱钻研的头脑,一颗体贴和同情别人的好心肠,以及一种异乎寻常的积极性。了解了这些情况后,教师就会发现,这些“刺儿头”原来也有可爱之处,所谓的“差生”原来也是可以教育好的。

爱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激励式的。激励性评价不仅是一种教育方式,也是促进学生成长的必需。激励能使人振奋,让学生在感受到爱的同时树立信心、激发潜能,最终走向成功。

爱学生,不妨来点朋友之爱。因为朋友之爱是平等的,如果教师和学生像朋友一样平等的谈生活,谈学习,谈未来,谈做人,师生的心灵琴弦一定会鸣奏出一曲曲动人而和谐的乐章。许多时候,教师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者,是以教师、父母的身份在教育在引导学生。教育研究表明,影响青少年的最重要因素是同伴的影响。另外,朋友式的爱可以让教师赢得学生的信任。如果教师没有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面对教师的教导就无动于衷,严惩的还会产生抵触情绪和对抗行为。那么即使你教育目标正确,教育方法科学,教育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爱学生,要让学生懂得施爱。如果我们教育的学生只知道接受爱而不懂付出爱,那将是教育的失败和悲哀。一方面,如果学生不懂得什么是爱,怎样去爱,那么,对爱他的人就不可能给予充分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只知道接受爱又使学生的自私心理滋长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当你培养出具有爱心的孩子,他就会对教师的爱很敏感,并以好心还好心。”然而,我们在强调教师向学生挥洒爱的甘霖时,却忽略了对学生进行爱和感恩教育,没有让爱的种子生根发芽。所以,我们应当从教育学生爱自己的父母开始,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爱的传递教育,让学生常怀一颗感恩之心,学会去爱别人,主动接过并传递爱的接力棒。

爱学生,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子曰:“有教无类”,也就是说人人可教,要公平的对待每一名学生。现代教育更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不使任何一个学生掉队,让每个学生都得到长足的发展,为每个学生的成长创造条件。然而调查发现,大多数学校里的“差生”和“怪生”,感觉教师“对待不公”,他们成了校园里被爱遗忘的角落。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中国人民大学附中一项统计调查显示,那些有科技创新成果而被保送、被国外知名大学录取、同企业签订专利合同的百余名同学,并不是学习成绩最拔尖的学生,甚至有几个是出奇调皮的“捣蛋鬼”。这说明,面向全体学生不仅是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需要,也是教育现实的需求和作为教育者良知的体现。

当然,面向全体学生不等于平均施爱。平均施爱是貌似公平的不公平,因为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平均施爱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会导致学生发展的更大失衡。教师应该承认并照顾差异,分层施教,因材施教,异步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爱学生,要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闪光点,看到自身的价值,鼓起他们自信的风帆,让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爱是一门科学,爱是一门艺术,爱是一种能力,爱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愿我们大家共同为学生撑起爱的天空,用“大爱”成就学生美好的明天!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