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8
收藏
徐长青老师的《数与形》。
徐长青老师指出:教育是个过程,我们应该用过程的视角去看待学生,关注学生的绿色成长。走进徐老师本节课的“课前思考”,领悟了他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在用心研读学生和教材之后所确定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感知到“数形结合”是他们在数学学习中一直在体验、在经历、在使用的方法与思想,帮助他们体会到它的重要作用,体验到它的美,并主动地尝试运用。徐老师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我们一起回顾他的课堂:
一、唤醒记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梳理学生整个小学数学的学习生涯就会发现:他们对数学的认知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数形结合”的过程。“数形结合”以“无名英雄”的角色时刻陪伴着学生的数学学习,这是学生学习这节课的重要经验,也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基础。课始,徐老师就通过“穿越”唤醒学生的记忆:“记得我们一年级的时候用小棒表示数吗?”“你能根据小弟弟、小妹妹们画的‘形’,猜出表示的‘数’吗?”“我们学习9+2=?时是怎么用小棒帮助凑十的?”学生在欢笑声中轻松地回忆出“数与形”曾经的陪伴,感悟到数与形的密切关系。
二、完善认知
“数与形”陪伴学生的“过去”,更要相伴学生的“未来”。它需要一个契机让学生去梳理与完善自己先前的认知经验,并形成自己的方法,以便于后续的学习。而即将毕业的六年级的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特点正好能为完善这一认知提供这样的契机。所以,徐老师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数与形的世界!”通过“杂乱摆的形”得出“从1始连续奇数的和的式”,又到“有规律摆出的形”,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更直观地发现了正方形点阵中所蕴含的规律,并对几种规律的内在联系进行了沟通,在解决相关的具体问题中让学生体会到了规律的作用和魅力。以这一问题为载体,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并建构了“数形结合”的方法和思想。
三、感受其美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讲:“数缺形时少直觉,形缺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怎样让学生感悟到其中的“百般好”?徐老师后面的进一步拓展中提供了较多的素材,如勾股定理的证明;等差数列的求和;斐波那契数列与自然界中海螺螺线的惊人一致等,让学生更进一步地感受到了数形结合呈现出的神奇之美!
徐老师的这节课,如一粒石子投入水中,激起了学生“数与形”的学习之浪,也激起了教师们“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之浪……傅双艳
高三文科数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卷4
高三理科数学第一轮复习极限训练题
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考试理科数学四川延考卷
高三数学集合与函数检测题
09届高三数学摸底考试题
高三数学复习模拟试卷
高三文科数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卷3
高三文科数学精编模拟题2
高三数学每日六题统一练习
高三理科数学第一轮复习训练题综合卷2
09届高三数学(文科)周考三
09届高三(文科)数学周周练1
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数学考试卷6
高三数学练习试题卷
09届高三数学一轮复习测试4
高三文科数学起点考试试卷
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考试文科数学四川延考卷
高三数学归纳法、极限、导数测试题
高三(文科)数学第二次双周练试卷
高三文科数学解析几何专题
高三数学选修3-1模块考试
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数学考试卷5
高三数学极坐标与参数方程单元练习
高三数学复习押题试卷
09届高三数学一轮复习测试1
高三理科数学数学摸底试题
09届高三数学摸底考试试题
高三理科数学第一轮复习训练题综合卷1
高三年级文科数学上册第二次月考试题
高三理科数学第一次月考试卷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