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洗尽铅华呈素姿返璞归真真课堂》随笔_教学随笔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小学数学课堂《洗尽铅华...
首页>教学经验>教学随笔>小学数学课...

小学数学课堂《洗尽铅华呈素姿返璞归真真课堂》随笔

2016-10-28 收藏

舟山小学 罗佩珍 其实,一直很期待21日在南海实验学校举行的台州、舟山两地四个名师工作室联合举行的教学交流活动,如果不出意外,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四位名师及所在团队展示的个性化的教学思想,还能近距离感受这些优秀团队在数学课程改革中所进行的有效探索。

果不出所料,上午的四堂研究展示课承载着四个优秀团队的不同研究思想,但同时又能处处让人感受到数学课堂的朴素与扎实,使人心生感动。

“接地气”的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这是来自大洋彼岸的一种教学方式,他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如果在全盘照抄,洋为中用,依据目前的国情,我和很多一线教师都认为可能会“水土不服”。主要顾虑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小学生学习自觉性的问题。在网络世界,有太多可以吸引注意力的东西。电子邮件、QQ留言、微博、微信、淘宝……每一种都可以让你沉醉其中10~20分钟。用微课进行自主学习适合具有一定学习基础的人,经过系统性学习之后再通过微课对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知识进行强化。其次是小学生的学习负担问题。如果每门功课都要求学生在课前自学,势必造成课堂向课外延伸,挤占学生大量的休息时间,稍不留神,就与政府部门、教育行政部门三令五申的减负要求背道而驰。实践中,有家长就发出这样的质疑:孩子哪能抵制诱惑,我们大人平时还经不起考验,喜欢用手机、电脑玩个游戏呢,小学生用手机、电脑到底是学习呢,还是玩游戏呢,孩子整天盯着屏幕,还会损害视力……第三是硬件问题。目前的小学生家庭中,究竟有多少学生家里有电脑,且能在线学习?且不说农村留守儿童,就算是城镇的学生,估计不少家庭也满足不了这样的要求。今天,来自“钱金铎工作室”的黄思海老师尝试着把微课搬进了课堂,学生利用六分钟时间观看微课“分数初步认识”。(这样一来就有效地避免了上面的顾虑)“在这段视频里,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在小组里讨论或者还有哪些知识是不懂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一步一步走向纵深。

在“退、守”间寻找平衡

尽管《数学课程标准(2011修订版)》明确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但现实中却不乏喋喋不休的老师霸占着课堂,这样的场景甚至出现在一些公开观摩教学的课堂中。今天,来自“苏明杰工作室”的周莹老师却数次把讲台和教鞭让给学生,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不仅让学生把通过看书自学后的学习成果展示给大家,“红萝卜与白萝卜的数量分别是胡萝卜的几倍,你是怎么想的?”“这些倍数关系你是怎么找的?”当学生通过看书、小组讨论、有机补充逐一解决这些问题后,最后教师剑指核心问题“为什么胡萝卜有2根,就把2根作为一份呢?”斯苗儿老师曾说,教学需要做到“三教三不教”。“学生已经会的不教,学生可以独立学会的不教,学生教了也不会的不教;教学生独立学时最容易混淆的地方,教学生独立学时最难的地方,教学生独立学时打死他也想不到的地方。”周莹老师用她在讲台上的退与守诠释了“以学定教,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观察 发现 感悟 提升

《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载体。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及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研磨,包括对内容的的数量、质量、深广度和难易度进行恰当处理,体现学生的可接受性和发展性、内容的“知识序”“认知序”“简易性”、教学时“新旧联系”“由易到难”“认知——应用——提升”等具有内容特征的先后顺序及分析教学内容和选择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方式,渗透相应的数学思想。来自天台“戴银杏工作室”的陈柏栋老师执教的《植树问题》,以解决植树的实际问题为载体展开教学,重点研究植树问题中“两端都种”的问题。首先他出示了“学校为了绿化校园,要在一条长200米的小路一边种树。每隔5米种一棵,一共可以种多少棵树”的问题,引导学生化繁为简,从研究20米长的小路入手,采用画图的策略,通过形象地表示一棵树一个间隔、一棵树一个间隔……让学生从观察到归纳,体悟到棵数与间隔数的对应关系。学生经历了观察、比较、分析、发现、概括等数学活动,深刻地感受到“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方法。学生从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索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各项活动中,充分感悟,从而达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和积累经验的目的。

学有“过程”的数学

布鲁纳曾经指出:“教一门学科不是建立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去。”数学作为小学课程中重要的课程之一,数学课程也要注重过程的教育价值。在实施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是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基本要求。

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是天台“王小娟工作室”徐敏月老师执教的《方程的意义》一课的最大亮点。王老师在课始通过天平演示,引导学生列出了四个不同的算式“20+30=50,100+x﹥100,100+x﹤200,100+x=250”,“你能不能按相等和不等来分类?”“相等的还可以怎么分?” 学生以小组讨论与汇报的方式,将通过天平建立的等式与不等式以及含有未知数和不含未知数的关系式进行总结,从而引导孩子总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这节课最令孩子记忆犹新的恐怕是结课阶段,教师向学生展示方程的“来世今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孩子以“8+( )=12,20-()=15”这样的形式接触方程,在二年级的时候,孩子以“□×4=12,□÷3=4” 这样的形式接触方程,而到了三、四年级,孩子以“14+82=( )-87, ( )×6=10+38”这样的方式接触方程,而到了五年级出现了“x+21=175,15x=375”这样的方程,而到初高中,还将会接触到更为复杂的方程或方程组,方程将陪伴着我们的成长。这样的展示不仅使学生明白知识的来龙去脉,拉长了学生学习的时空,更对今后的学习过程充满好奇与激情。

四个承载不同教学理念的老师,在台上演绎了共同的精彩。我们的数学课堂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空,变听数学、看数学为做数学,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关注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关注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经历和体验。每一次听课、学习都会使我们感悟颇深,会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方法,使我们从此踏上更有价值的教学征程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