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7
收藏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39—41页的《认识图形的面积》。
(二)教材地位和作用
“认识图形的面积”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初步掌握它们周长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学好这部分的知识,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也是学习和探索其他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重要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让学生经历探索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大小的实际问题的过程,通过“涂一涂”,“看一看”,“比一比”等活动,感知面积的含义。
2、过程目标
通过探索、交流、比较、评价。使学生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义。
3、情感性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动手操作,感受数学的价值以及在生活中的运用,获得成功的体验以及用数学的乐趣。
(四)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重点: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难点: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
关键:结合教材提供的实例,通过教具的演示和学具的操作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及操作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五)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学具盒、硬币和剪刀。
二、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在教法的运用上,我以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并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我采用观察比较法,实践操作法,合作交流法,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进行直观形象的辅助教学。
(二)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进而内化为已有,并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这节课,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组织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通过“涂一涂”“看一看”“比一比”“画一画”等有趣的活动,在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体现“做数学”的乐趣。
三、教学程序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数学教学”从“以获得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以关注人的发展为首要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我特设计以下的教学程序:
教学环节
小学一年级下学期数学期末测试卷答案
西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考试题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垂直与平行》练习题
2016年秋季四年级上册数学《垂直与平行》测试题
小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
苏教版2014小学数学第二册期末测试题
2014年一年级数学下学期期末试卷
2014小学数学第二册期末考试卷
四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圆》练习题:人教版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题答案
一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试卷精练
西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学期期末试卷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考试试卷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
2014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二册期末试卷
精选四年级数学《角的认识》课后训练题:第一学期
必备的三年级上册数学《加法》练习题
小学一年级下学期数学期末考试卷答案解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期中检测试题
一年级数学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小学2014一年级数学下册期末测试题
2016年秋季三年级上册数学同步检测题:《乘整十数、整百数》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同步练习题:《线段、射线和直线》
小学2014一年级下学期数学期末试卷
沪教版三年级数学《年月日》课后练习题:上册
2016年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一位数乘三位数》同步练习题:三年级上册数学
小学三年级数学《一位数乘两位数》练习题:上册
2014年一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考试试卷
必备的四年级数学《确定位置》课后训练题:第一学期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