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教材_说课稿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
首页>数学教研>说课稿>人教版小学...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教材

2016-10-27 收藏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教材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全册教材,下面我将从教学内容分析、设计意图、编排特点以及对教材的建议与处理四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册教材的理解。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册根据《标准》的四个学习领域安排了如下内容:

数与代数

1、运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会用小括号)

(教材设计意图)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初步学会用四则计算含义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初步培养分析推理能力。认识和会用小括号。

2、除法意义,2~9的除法口诀,并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材设计意图)

3、万以内数的读、写及加减法(一)

(教材设计意图)认识计算单位“百”、“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初步发展抽象思维。

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4、找规律

(教材设计意图)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在找规律过程中,初步培养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5、认识克和千克,1千克=1000克

(教材设计意图)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空间与图形

·认识锐角、钝角、图形平移和旋转

(教材设计意图)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并通过操作、观察等活动,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和发展形象思维。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统计与概率

·统计

(教材设计意图)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了解统计意义;会用简单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以一当五”条形统计图和简单复式统计表。同时,在进一步体会统计过程中,感受统计思想,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问题,进行简单分析,培养初步统计观念。

三、教材编写特点

1、教材“算”“用”结合,加强应用

教材首先把“解决问题”作为一单元来安排。这单元教学内容是在上一学期学习了简单的两步计算的基础上,解决加减、乘加(或减)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其二,结合表内除法内容,在学习表内除法后又安排了一节“解决问题”。一方面让学生领会“求一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初步学会分析方法和初步形成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另一方面加深对乘除法含义理解,学会从问题出发,逐步分析所需条件的一般推理方法,提高自己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再则就是结合其他教学内容也十分注意提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例题和练习(如P.89第7题,P113例第3题等)。

在万以内的加减法(一)中,以解决问题引出计算,在重视解决问题过程的同时,理解算理和突出了算法多样化。

2、改进了认数优化了知识结构

教材根据我国计数方法即四位一级的特点,把万以内数的认识分二步进行编排,先千以内数的认识,再万以内数的认识,这样既放缓了学习大数的坡度,又有利突破读写的难点。教材还采用同时呈现的方式,密切了读与写的联系,起到互相促进作用。

在数的大小比较中,把估算、计算结合起来,有利培养学生数感。增加了万以内数的近似数和把认数和简单的整百、整千数加减法口算有机结合在一起,还把认数和用数表达、交流予以加强。这样把认数、口算、估算、计算等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不但优化了知识结构,而且沟通了认识自然数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在经历认数的整个过程后,形成良好知识结构,有力促进数感的发展。

3、加强了空间与图形和统计的教学内容

关于空间与图形的内容。除了认识锐角、钝角外,增加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初步感受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等起到很大的作用。

关于统计内容。,教材在前两册的基础上又安排一些较大的数据和认识“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以达到逐步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

四、对教学建议及教材的处理

对本册教材的教学建议,教师用书(P4-11)已作了很好阐述。教材是编者搜集并整合的一套教学资源,提供给教师和学生学习的素材和信息,具有权威性和科学性,具有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效应。但作为新课程下的教师我们要有新的教材观,不能盲从教材,要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超越教材”,现在我就从教学实践层面上提出以下几点教学建议。

(一)尊重学生的现实起点,创建有效教学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教学。为了尊重学生的现实起点,创建高效课堂,可以用单元准备性检测来了解学生的现实起点,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之前,我们就可以通过这样的四种题型对学生进行了单元准备性检测。

1、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除法算式共48道

2、两步综合算式口算4×8+23 20÷4×7 6+2×3 54÷9×8 18+12÷6

4、解决问题。

(1)停车场上有小轿车30辆,货车6辆,小轿车的辆数是货车的几倍?

(2)同学们种了8棵月季花,又种了4行菊花,每行6棵,种的菊花是月季花的几倍?

(3)冬冬看一本书,每天看6页,6天看完,如果每天看4页,需要几天看完?

然后从宏观上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水平对教材内容、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使教材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和需求;从微观上调控课时教学预案。

(二)尊重学生的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提高学习兴趣

新教材的编写注重了数学的生活化,在教学例题中引进了既反映了现实生活内容又包含所学数学知识的主题图,努力体现使各部分知识的教学都从学生有所体验的实际问题或现实背景引入,在练习设计中同样努力从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引入,这样拉近了课堂与生活的距离,但是教材的编写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学生所处的环境、生活经验不同,对教材中的情境,未必都能适应,因此我们要注重根据学生生活的周边环境、生活经验、教师自身的风格灵活地处理教材,依托教材的知识载体,换成接近本班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也可以化静为动,或以多种形式呈现,使课堂更加焕发生机。

例如,第四册教材第96页和第98页的情境图,这个教学情境虽然结合了学生的校园生活,也可以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但是这样的情境连续使用两次,对学生来说,没有新鲜感,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前后的笔算与估算联系性也不强,那我们就可以把把本课的教学内容用一个购买喜爱东西的情境主题来贯穿,把新知探究、巩固练习、数学思想的渗透、拓展练习都在一个情境中完成,既充分发挥了一题多功能的作用,又吸引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激发了学习兴趣。

在我们的教材中,有些练习的静态呈现,编者的意图难以让老师和学生理解,如第四册的教材第29页的“做一做”和第36页的第四题,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难以理解题意,难以提出用一步计算的除法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需要我们教师去挖掘、去创造。既要基于教材,又要把教材当做活的资源来使用。更换知识的载体,或化静为动,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理解教材,解决问题,体验学习的快乐。

(三)尊重知识的系统性,关注持续发展

为了做好前后教学的衔接工作,教师要站在知识系统性的角度审视教材,理清知识链,要适当地调整教学顺序,增加一些教学内容,完善知识的系统性,便于学生有效建立认知结构,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打好基础。例如有关“倍数”的三类应用题,教材上是这样安排的:把“倍数”的认识安排在第三册的“7的乘法口诀”教学之后,学生用“几个几”来理解“几倍”的概念,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的几倍”的应用题安排在第四册的表内除法(二)的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在本册中没有安排例题,在三年级及以后的教材中也没有安排例题。这样的编排不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教师应该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之后,增加“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例题教学,并加强三类应用题的对比教学,让学生系统地学习有关倍数的问题,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尊重学生的发展潜能,促进思维发展

教师要在尊重学生发展潜能的基础上,挖掘自己的教学智慧,创造性地对教材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将其延伸拓展,充分挖掘这些练习在培养学生思维等方面的价值,实现尊重学生发展潜能、促进思维发展的教学目的。

例如第四册教材第58页的第8题,题目如下:

教师可以对本题进行改造与拓展延伸,增加问题,问题(3):今年妈妈比小红大几岁?问题(4):“去年妈妈比小红大几岁?”当学生完成四个小题后,让学生观察(1)(2)小题与(3)(4)小题的不同点。在比较中体验两人年龄的相差数是不变的,倍数是会变化的。接着提出问题(5):过四年后,妈妈的年龄是小红的几倍?解决问题后,让学生观察算式:35÷5=7、36÷6=6、40÷10=4,说一说有什么发现?让学生体验两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倍数逐步变小的规律。

又如在教学有关倍数的三类应用题之后,教师适当增加一些几倍求和、几倍求差、差倍、和倍的应用题,借助于直观实物图和线段图来理解数量关系,感受这些两步应用题的特征。因为整数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解决是本册的教学重点,在三年级中只安排了连乘和连除的应用题,在本学期增加这些内容,符合教材编排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征。

总之,新教材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创造性发挥的空间,教师既要尊重新教材,充分挖掘新教材中的优点,又不能拘泥于教材,正视新教材存在的问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好新教材!

以上是我对本册教材的几点拙见,不足之处还请会后多多探讨!谢谢!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