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课程,教研员该如何“下水”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面对新课程,教研员该如...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面对新课程...

面对新课程,教研员该如何“下水”

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面对新课程,教研员该如何“下水”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面对新课程,教研员该如何“下水”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实施,特别是校本教研工作全面推进以来,教研部门普遍开始将教研工作的重心下移,把教研场所从教研室、教科院、进修学校转移到一线的学校和课堂中。教研员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教研员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正逐渐从“领导管理”转为“指导共进”,教研员除了组织协调教研工作外,更多地扮演着教师专业成长伙伴的角色。

在这样的背景下,教研员到学校“下水”的越来越多,“身子不动、衣服不湿”的指指点点越来越少。应该说,教研员适度“下水”,对其教研能力的提高和教研效果的发挥是有益的,那么,在新课程形势下,教研员应该如何“下水”呢?

带着新的观念“下水”

教研员“下水”上课早已有之,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被等同于教研员上“示范课”、“样板课”,供一线教师模仿、参照。一些教师出于种种原因(或是攀附跟风、或是碍于情面、或是盲从权威),往往对教研员的“示范课”一味叫好、机械模仿,而这一现象又反过来使得一些教研员产生了这样的观念——教研员的“下水课”一定要比教师的课“更高明、更完美”。这样的观念,不仅让“下水课”牵扯了教研员过多的精力,也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一种不良的教研风气。

所谓“下水课”,其实就是教研员出于某种目的为一线学校的学生上课。“下水课”与教研员为了传播先进经验的汇报课、观摩课有所区别,它的特点就在于让教研员真正走进日常教育工作的最前线。想要上好“下水课”,教研员首先要在“下水”时转变观念。

第一,淡化权威,平等研讨。教研员的主要职责是“教研”而非“教学”,不论有没有教学经历,教研员都不可能如教师一样“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因此,尽管教研员在理论水平、教法研究、教材把握等方面普遍优于教师,但在具体教学水平上却未必(也不必)占有优势。教研员需要放下架子、放低身段,转变自己是“权威”(至少是某一地区的“权威”)、“高于”教师,应该“指导”甚至“指挥”教师的观念,让教师亲近自己,与教师平等探讨教学中的问题,分析“下水”中的得失。

第二,求真务实,不搞虚套。也许是因为原有教研文化的影响仍在,一些教研员心中似乎仍然有这样一种观念,即教研员上的课应该十全十美,至少应该优于一般教师的课。这就使得一些教研员在准备“下水课”时,慎之又慎、精而又精,投入大量时间、精力,甚至影响了其他工作。在“下水地点”的选择上,有些教研员为了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偏爱重点校、重点班和与自己关系密切的学校、班级,反而忽视了更需要教研员“下水”的学校。

事实上,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本不存在什么十全十美的课,教研员在教学能力上未必强于教师,因此,在课堂教学效果上也未必就优于教师。更重要的是,教研员“下水”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切身体验、深入掌握一线情况以更好地开展教研,而不是与一线教师“比赛”上课。教研员在“下水”的时候,应该遵循上“日常课”的原则,尽量真实,尽量贴近一线实际的教学情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实际的教情、学情,也才能更好地与教师平等交流。有的教研员花一周时间、动用众多人力物力来准备一节“下水课”,这就脱离了一线教学的实际,名为“下水游泳”,其实却穿着救生衣、跟着救生员。这样的“下水课”也许效果甚好,但却违背了教研员“下水”的初衷。

第三,不怕“出丑”,甘当靶子。应该说,教研员“下水”上课,一般都会带有一定的“示范性”。但是,我们应该破除过去对教研员上课“示范”就是确立“标杆”的偏颇理解,所谓“示范”,在这里可能是“展示一个范例”,也可能是“树立一个靶子”。教研员如果能鼓励教师在目标导向、设计理念、教材使用、过程控制、师生对话等各个方面都大胆质疑、积极讨论、畅所欲言、取长补短,那么“下水课”后的探讨可能就不会总是“和风细雨”、“大赞小批”,而会真正成为教师与教研员、教师与教师之间思想碰撞、专业成长的过程。

当然,想要“下水”取得实效,仅有教研员观念的转变是不够的。教师也需要转变其旧有观念,在尊重教研员职能的同时,也不能过分认同教研员的权威而人云亦云,应视教研员为“平等中的首席”,与其共同研究探讨。同时,部分教师需要调整自己对教研员甚至教研工作的抵触情绪,更不能在教研员“下水”时苛责、刁难,把教研活动变成了意气之争。

适度而高效地“下水”

教研员的工作非常繁重,各项职能必须保持一个相对均衡的状态,不能厚此薄彼。有些教研员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不上一节“下水课”固然不足取,而另一些教研员过于频繁地“下水”似乎也不合适。特别是少数教研员在“下水”中小有成功、尝到甜头之后,到处做课,到处展示,忘记了自己作为教研员的其他重要工作,也打乱了学校的教学秩序,这样的做法笔者认为尤不可取。一句话,教研员“下水”必须适度。

想要“适度”,就必须“高效”,要用好用足每学期有限的“下水”课时,笔者认为,教研员要提高“下水”的效率,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注意。

第一,明确目标,做好设计。教研员“下水”,首先必须明白自己为什么要“下水”,不能糊里糊涂地上节课,主题不清地讨论一下就完事。在下水之前,教研员需要根据各方面的情况,与上课学校、班级的教师充分沟通,结合自己的教研工作思路,确立“下水课”想要完成的两类目标。其一,教学目标。因为“下水课”重在日常,所以教研员要根据教师提供的教学进度、班级状况等材料,将自己放在一名普通教师的位置上,确立教学目标。其二,教研目标。“下水课”毕竟与教师的日常课并不完全相同,更不等于其他教师的“代课”,在它当中应该渗透有教研员的教研目标:是掌握学情,还是体验教材的使用过程,或是感受某些教学内容的教学难度,等等。课不妨上得“日常”,但教研目标必须明确到位。

相应地,在“下水课”的设计上,既要按照贴近实际的原则做好教学设计,也需要做好包括课后研讨在内的教研设计。特别是在课后的研讨中,教研员需要设计好基本主题,把握好研讨层次。既有“就课论教”的分析,也有“由表及里”的探究,既有技术层面的讨论,也有理念方面的讨论。尤其值得指出的是,由于部分教研员教课少、教学技能相对生疏,在下水课中往往会在教学技术方面出现问题,而教师又往往不愿(或不能)对教研员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发表意见。因此课后“畅所欲言”的研讨会,常常就变成了教学技术的讨论会。技术层面的东西在教学中诚然非常重要,但如果关于“下水课”的研讨主要停留于此,那么对教研员和教师的好处都不会太大。

第二,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任何事物都不能一概而论,“下水课”也是如此。以“地”而言,在农村地区、薄弱学校上“下水课”,教研员似乎应该首先突出基本教学方法的运用,基本教学流程的把握,基本教学资源的调用,基本教学任务的完成等方面,而不需要过多展示高深的、新颖的和个性化的内容。这样,教研员的教学才能更好地贴近学生、学校的实际情况,一线教师也才能更好地从中获益。反之,在一些重点学校上“下水课”,教研员便可有更大的发挥余地和尝试空间,能够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教学个性,完成相对复杂的教学任务。

以“时”而言,学期开始时的“下水课”可能更多体现对本学期教学要求的某种尝试和初步实践,以便进行适时的调整优化。学期中段时的“下水课”能承载的任务比较丰富,主要是对本学科日常教学的跟进研判。学期收尾阶段的“下水课”则可能带有较强的总结性,主要体现对本学期学科教学情况的综合了解,为学期的教学评价积累感性素材,并为下学期教学目标、要求的设定做准备。

第三,抓住关键,寻求突破。教研员“下水”,具体选择什么课颇可玩味。有些教研员,特别是曾经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研员,更愿意选择自己熟悉、“拿手”的课来上,这样的做法当然无可厚非,但是笔者觉得“下水课”的选择依据不应停留于此,而是要选择关键的、可能产生突破效应的课,以提高“下水”的效率。

新课程伴随着教材的更新换代,新教材在内容的选择、组合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变化,对教学的要求更高。教研员可以选择在这些变化较大的地方“下水”,如新颖而无先前经验可循的教学内容,复杂灵活而教学难度较大的内容等。万事开头难,教研员率先尝试,无论成败,都给了教师一个可供参考的参照系,经过教研员的总结反思和广大教师的进一步尝试,也许就能找出处理这些教学内容的有效方法。

新课程还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这些要求和目标有些相对易于达成,有些则难度较大。教研员可以选择其中带有普遍性的难点“下水”。摸索相关的教法和课型,进而寻找符合实际情况的,达成要求和目标的方法。

在日常教学中,特别是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或多或少地都存在着一些“习焉不察”的误区和“自以为是”的错误。由于这些误区和错误常常带有某种普遍性,教研员在明确指出其中问题的同时,还需要给出替代性的正确做法,而这些正确做法,又需要教研员们借助“下水”等各种手段,踏踏实实地进行探索。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