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滴滴,尽在新知生成时——国标版第十一册教学感想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点点滴滴,尽在新知生成...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点点滴滴,...

点点滴滴,尽在新知生成时——国标版第十一册教学感想

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点点滴滴,尽在新知生成时——国标版第十一册教学感想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点点滴滴,尽在新知生成时——国标版第十一册教学感想现代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数学学习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学习,学习的意义在于如何把新知识有机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转化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并且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主动运用所学的知识去积极思考,用自己的数学经验去主动解决。

新知的生成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切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新知识的生长点,使之与学生的认知结构中相应的背景与经验产生联系,给学生以前后贯通的感觉,为学生创造主动探究和迁移的条件,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率,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为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着重做好以下几点:

一、抓住新知生长点,主动建构。

任何新知识都是在原有的旧知识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数学知识体系本来就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个规律的发现,每个概念的揭示,每条定理的推广,无一不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之上的。旧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认知起点,把握好新知与旧知的联系,巧妙利用知识间的迁移,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理解的深度都是大有好处的。为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架起“认知桥梁”,让新知识从旧知识的基础上“生长”出来。

在小学数学知识体系中,处于基础的、核心地位的是为数不多的最基本的概念、原理、法则等,其他知识都是以它们为基础推演出来的,如果在教学中教师能把所学知识与这些最基本的概念、原理、法则等联系起来,使数学的核心知识展现出来,就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以旧探新的方法与能力。

例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的时候,由于已经研究了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又有了研究商不变规律和分数基本性质的经验,对于比的基本性质研究,学生就显得轻车熟路。这时,教师大可不必按部就班地逐一剖析,而可以充分放手让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自己去发现其中的规律,完整地经历一次探究的过程,享受其中的快乐。我是这样教的:首先出示例题,要求学生写出几瓶液体质量与体积的比,求出比值之后,就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比值相同?从中你想到了什么?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说明这个猜想是正确的?学生的回答基本能集中到学习的重点:我发现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一个数时,会得到另一个比,两个比的比值相同;以前学过分数的基本性质,这几个比存在的规律跟分数的基本性质相同;跟商不变的规律也相同……似曾相识的学习材料一旦激起了学生的再认识,那么新知识的生长点就清晰地暴露出来了。新旧知识相互发生作用,促使学生借助同化和顺应产生了高质量的正迁移,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系统。

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生长”的过程,让学生的学习植根于已有的知识经验这块沃土之中。对学生来说,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获得,更重要的是学习策略的形成和数学规律的启迪。这样形成的知识大厦具有最牢固的地基和最合理的结构。

二、立足情感激发点,唤醒热情。

学习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理性和情绪两方面的动态交往的人际过程。新知识的生成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不断的心与心的交流。师生之间只有保持心灵上的交流,才能使学生保持无拘无束、心情振奋的心理状态。用饱满的情感主动地把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加以联系,就是教学中的情感动力,没有这种情感动力,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学生的主动探索就不能积极发生。如果说新知识的生成是船,那么积极蓬勃的学习情感就是帆,它能为船的航行提供足够的动力。

教师鼓励的目光是学生参与最有效的精神催化剂;“说得好”、“说得很有道理”等赞扬和激励学生的话应常挂在教师嘴上;要想方设法减轻学生因发言不好而带来的心理压力,让他尝试获得成功的欢乐……孩子的心是最真的,孩子的情是最纯的,教师善意的评价往往会在学生心里激起希望的火花。

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与整数相乘,常常会犯这样的错误:把整数与分子约分,或者与分母相乘。我引导学生弄清分数乘法的意义,明确乘法是求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并笑称整数不是自由人,它应该与分子相乘。一笑泯错,新知识也就在学生脑海中打下清晰的烙印,何乐不为呢?

当学生学习了比之后,我适时引入了奇妙的黄金比:曼妙的舞蹈、宏伟的建筑、庄严的国旗……给人们带来了美妙的视觉享受,这是建立在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之上的;当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之后,我又和学生走进了古代经典趣题——鸡兔同笼。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深深的民族自豪感来探索新知识,运用新方法,比单纯的布置学习要求效果好得多。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的一句话:“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课堂上,教师讲得再好,教学环节设计得再恰当,如果没有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没有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愉悦的情感,那也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 心灵交流如同肥沃的土地,思维和知识的种子就播撒这片土壤上,有了积极的情感,新知识的生成就蓬勃热情一如春天。

三、利用思维展开点,层层深入。

新旧知识的相互同化、相互作用,而后生成新的知识,只能在学生思维活动中才能实现。“自奋其力,自致其知。” 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在这些地方展开充分的思考,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概念、掌握概念。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点、有助于智能开发的知识点均是思维的展开点。

本册教材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是一个锻炼思维能力极好的学习材料。首先,我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让学生明白,三个小杯的容量相当于一个大杯的容量,一个大杯的容量相当于三个小杯的容量;当学生发现解决这个问题非常困难,遇到了思维的障碍点、也就是找不准新旧知识的联系点时,我利用学生思维已经展开这个时机,不着痕迹地提醒他们:是有点麻烦,怎么办呢?要全是大杯或者小杯就好了。简单的提醒,却有效地帮助学生找到了沟通新知与旧知的接合点,触及了学生思维展开的着力点,学生纷纷想到了根据关键句把大杯替换成小杯或者小杯替换成大杯的方法;当学生画图来阐述自己的思路之后,我又及时帮助学生理解,这时已经把题目转化成了学过的知识:9个小杯的容量是720毫升,一个小杯的容量是多少?3个大杯的容量是720毫升,一个大杯的容量是多少?学生解决这样的问题就轻而易举了。

学生思维展开有赖于旧知的延续和与新知的沟通,如果学生无法找到这个沟通点,也就无法解决这个思维点。所以,当学生的思维点形成并且展开时,教师要帮助学生主动去寻求这个有效的连接点,从而点点递进,层层深入,直至真正生成新的知识。

四、捕捉多方信息点,灵活创生。

教师要灵活运用课堂教学机智来调整教学目标、教学问题、教学流程。教学中,学生的行为没有按老师的设计意图来进行,教师要善于发现并捕捉富有创意的闪光点,教学应该顺着学生的思维探究下去。随着探究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的火花也将不断迸发,新知的生成就水到渠成。

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按照本来的设计,先是要根据例题提供的信息,计算投中篮球的比率,然后比较这几个分数的大小,发现把它们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进行比较是很方便的方法,最后揭示百分数的意义。教学时,当我要求学生进行大小的比较时,就有学生提出:化成百分数最简单,我从电视里看到两个不同果汁广告里鲜果的含量也是百分数,一看就能比出大小来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说开了自己见到的百分数。当学生的思维已经超越了教师设计的步骤,这时显然不能再按着教案的思路继续了。我请学生谈谈对这些百分数的理解,再让他们想想这些百分数所共有的特性。事实证明,在学生的眼里,百分数其实并不陌生,生活中他们看到了很多这样的信息,教师这时如果再把新知的生成点落在按部就班的逐层推进上,就会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从学生提供的大量有关百分数的信息中,提取出百分数的意义远比当初的设计富有现实意义,也更符合学生新知生成的需要。

教学的过程不应只是忠诚地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更应是课堂创新与开发的过程。课堂的活力来自学生动态的发展,教师必须抓紧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因素,使之成为学生新知生成的催化剂。“利用疑点”、“捕捉错误”、“关注差异”……都是新知生成、灵活创生的可行之策。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