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40分钟体现课堂教学的价值—关于数学情境创设的失误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让40分钟体现课堂教学...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让40分钟...

让40分钟体现课堂教学的价值—关于数学情境创设的失误

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让40分钟体现课堂教学的价值—关于数学情境创设的失误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让40分钟体现课堂教学的价值—关于数学情境创设的失误“时间就是生命”,课堂40分钟的演绎是课堂教学价值的体现。然而,实践中,却时常有教不完的现象发生,以至于任意拖堂屡见不鲜。究其原因,在于老师漠视宝贵的时间,浪费了教学的时间成本,使教学时间在“无奈的等待”中不断流逝、消失,导致了教学的低效、微效甚至是无效。

一、导入不能“不着边际”地演绎

毫不夸张地说,创设情境已经成为当前数学教师煞费苦心的一件事。他们往往为了突出“新、奇、趣”而去挖空心思创造迷人的问题情境,以至于出现了“不着边际”的演绎,结果使教学陷入“等”的尴尬误区。如一节《认识乘法》的课上,执教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上课伊始,师: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生:喜欢!师:好!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走进美丽的大森林。(电脑出示了一个精彩的动画片“美丽的森林”),接着让学生观察并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后纷纷积极发言:生1:我发现这儿真好玩!有小动物,有房子、河流和小桥。生2:我发现小河里的水还在流动呢!生3:我发现小河里还有鱼儿在游呀。生4:我发现小鸡的头还在动呢,它们是在啄米,还是在吃虫子?生6:我发现小桥上有两只兔子,它们是要去哪里呢?生7:那里的两座房子,哪座是小鸡的家,哪座是小兔的家?生:……至此,十几分钟过去了,孩子们在老师“你发现的真好!你真有想象力!”等的夸奖下,不断有新的发现。上述情境,虽然声像俱佳,孩子们也在老师的鼓励下,兴趣盎然、生动活泼,但是这种情境除了华丽的外表,对引发思考、激发探究又有多大益处呢?本来只需寥寥数语就能概括出的“情境”,却因掺杂了过多“悦耳的歌声和多彩的动画”,使学生一直纠缠于情境中的非数学信息,使情境变成“看图说话”,原本应该体现的数学信息却是“千呼万唤不出来”,老师也只能是“苦笑地干等”,如此拖泥带水的课堂诠释实在令人费解,它只是热热闹闹地走过场,除了浪费时间外,别无它用。

二、观点不能“置若罔闻”地迁就

一些老师在创设情境时,片面地追求生活化,而忽视了数学本身作为一门学科所具有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对学生的观点一味地“迁就”,使牵强附会的情境背离了数学的问题属性,令教学在孩子们千奇百怪、荒诞绝伦的观点呈现中陷入了无效(甚至是负效)的误区。如:《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的教学中,当学生初步认识1/2后,老师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在我们身边有1/2吗?请同学们在教室里找一找。“学生立即积极地在教室里找了起来。汇报时,孩子们发言非常踊跃,只是有些大同小异。这时老师又问:“有没有同学找到和刚才不同的1/2呢?”马上又有一位同学抢着回答:“教室里的电视机从中间平均分成两半,每份就是它的1/2。”教师为了体现尊重学生,期待“多样”,不敢对这个荒诞又不切合实际的说法进行及时的引导和纠正,而是肯定了他的说法。紧接着又出现了好几个类似的说法:把一个人从头到脚平均劈成两半;从腰截成两半,把教室里的柱子平均切成两半……至此,教室里的桌子、椅子、黑板、讲台等“无一幸免”,十几分钟过去了,孩子们还在尽情地搜寻着、“无情”地“分割”着,老师却是“忍气吞声”地迁就任由其发挥,对他们的奇谈怪论也是俨然一副“置若罔闻”的模样。纵观以上情境,形式化的演绎使问题情境没了“问题”,课堂在孩子们不伦不类的汇报中失去了它所应有的东西,教学时间也在学生谬误的观点中失去了它的价值。

三、公平不能“熟视无睹”地掩盖

“统计与概率”是新课程强化的一个知识领域。在四年级数学下册“游戏公平”这部分教材的“实践活动”中,设计了这样一个关于瓶盖的游戏:“掷出瓶盖后,着地时盖面朝上,甲胜;着地时盖面朝下,乙胜。”并提问:“这个游戏对甲乙双方公平吗?”我们一些老师认为这个游戏是公平的。因为瓶盖有不同的两个面,尤其像课本中的那种“高度”很小的瓶盖,投掷后的结果应该只有“盖面朝上”和“盖面朝下”两种情况(侧立情况不计)。于是,接下来的课堂局面就可想而知了,学生分成甲、乙两队进行激烈的游戏比赛:时而甲队”屡试屡胜”,乙队“怨声载道”;时而乙队“一胜再胜”、甲队“高喊不公”,课堂上,不断有连续取胜后的激动和欢呼,也经常有继续败北的无奈和沮丧……近二十分钟过去了,孩子们却始终无法体会到“游戏的公平”!研究随机事件时,总是要求“在不变的一组条件下,重复做n次试验,而且需要在试验次数很大的情况下进行研究”。我们只要稍作观察,就可以知道:瓶盖整体结构的不匀称、周边的形状及其盖面不一定垂直所导致的重心是会明显偏向的,游戏的不公平性是不可忽视的。所以,用瓶盖作素材,想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进行实验,本身就是不合理,也不切合实际的,想让孩子体会到“公平”也是勉为其难的,它只会浪费时间,制造假象。

四、结局不能“一相情愿”地等待

课堂教学中,老师预设的教学环节都期待着有个良好的结局、满意的结果。这份动机是好的,然而“动机和结果不一定会统一”,特别是一些随机事件发生的结果并不受心理期望影响的,这是老师应该有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常识。如果无视这个“常理”,“一相情愿”地“执着等待”预想结果的出现,往往会造成教学时间的浪费,导致教学的尴尬。如某老师执教《平行和垂直》这课时,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两根铅笔掉在地上,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图形?让每个学生独立思考,把可能出现的图形用铅笔在桌子上摆一摆,然后再把典型的图形展示出来。接下来的情形就可想而知了:教室里“沸腾”了,铅笔掉在地上响起的“劈里啪啦”声,此起彼伏。可是到了展示的时候,虽然一组接一组地汇报,一个接一个地展示,老师预想的“垂直与平行”却就是“千呼万唤不出来”,而教师等待的热情丝毫不减,就这样时间过去了一大半,教学陷入了尴尬的境地。为什么会这样呢?根源在于老师的“一厢情愿”:理论上,两根铅笔掉在地上是会出现‘垂直和平行’这两种情况的,可老师想过没有:在有限的40分钟里,一般相交(不垂直)、垂直、不相交(平行)三种情况出现的概率相等吗?当然不是。这样的教学预设,也许,把整节课的时间都用来“扔铅笔”也未必出现“垂直和平行”。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