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数学教学中学生活动的误区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走出数学教学中学生活动...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走出数学教...

走出数学教学中学生活动的误区

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走出数学教学中学生活动的误区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走出数学教学中学生活动的误区在新课程的改革热潮中,不少老师为了在课堂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了许多的活动情境,虽然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使数学课堂走向新的误区。笔者认为数学课堂中学生活动的失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追求表面热闹,学生活动失向。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组织,应有明确的目的或方向,或着眼于基础知识,或着眼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否则,学生活动就会迷失方向。

笔者曾观摩过《统计与平均数》一课。上课开始,教师就组织学生进行男女生的“套圈”比赛。要求是这样的:男生4个,女生5个,每人套15个,看哪一组套的准一些?当老师一宣布“开始”时,学生们就开始激动,只要看到套进一个就手舞足蹈地齐喊:“耶!”,如果没有投进就像泄了气的皮球齐声叹息:“嗯!”,学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投进与没有投进上,无暇思考“哪一组套得准?”这一关键问题。比赛从开始到结束足足用了10分钟。

分析上述案例,执教者确实试图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导入新课,但遗憾的是课上过多的非教学信息干扰和弱化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课上的热闹游离了教学目标,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实际上开头的情境无需花那么多的时间组织学生活动,只要老师叙述情境,让学生集中精力思考“男生套的准一些还是女生套的准一些?为什么?”这一重点问题上来,这样就牢牢地把握住了本节课的方向。

二、制造课堂气氛,学生活动失时。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组织不仅要有明确的方向,而且应该选择恰当的时机,否则会影响教学效果。

笔者曾观摩过《认识人民币》一课,执教者安排了这样几个环节。第一是借助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各种人民币;第二是通过换钱引导学生理解元、角、分之间的进率;第三是全班分四个小组举行“购物”活动。课越到最后越热闹,结果一检查,学生买的亏、卖的也亏,错误一大堆。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结果呢?细细分析不难看出教师在第三环节安排“购物”活动太早,学生不具备购物所需的数学知识,时机不成熟。因此课堂上要安排学生活动一定要选择恰当的时机。

如何使这节课的学生活动走出失时的误区呢?笔者认为这节课应安排这样几个环节:⑴说一说:结合具体情境说出每种物品的价钱,说明人民币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⑵分一分:将各种人民币进行分类,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⑶认一认:引导学生掌握认识人民币的技巧。⑷换一换:通过换钱掌握元、角、分之间的进率。⑸填一填:根据物品的画面填出人民币的金额。⑹拿一拿:根据钱数出示不同的拿法。⑺算一算:买一样东西应找回多少钱。在这七个环节的基础上再组织学生进行“购物”活动,效果会不大一样。

三、片面追求拓展,学生活动失本。

数学教学中学生活动的组织应以教学内容和要求为本,而不应游离于内容和要求之外。

笔者曾观摩《时、分的认识》一课,执教者在这一课的后半分部说“一分钟说长也不长,说短也不短,但一分钟可以做很多事情,我们应珍惜时间。”随即在黑板上出示“时间是生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并领着学生齐读,过后又提问:“你们还知道什么含有时间的句子吗?”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陆续说:“一年四季在于春,一日之季在于晨”、“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寒来暑往”、“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下课前,老师问学生这节课学到什么,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说:“节约时间”。听课的老师哈哈大笑。

上述案例,学生活动的安排显然脱离了本课的要求,《时、分的认识》这一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体验一分钟到底有多长,教师为片面追求课堂的拓展将本节课应有的“数学味”拓展成了“语文味”、“品德味”,课堂上看似你一言我一语,热热闹闹,殊不知已失去了数学课的本意,不知不觉中滑到了“语文课”、“品德课”的路上了。

四、强调主体地位,学生活动失位。

学生应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体,这是毫无疑义的。然而这种丝毫不意味着要把教学的舞台全部交给学生,使教师失去课堂上应有的主导地位。

笔者曾见过一位老师执教“12-9”的内容,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引导学生探索出以下几种方法:⑴因为9+3=12,所以12-9=3;⑵我从9接着数10、11、12少3个,所以12-9=3;⑶我是画出来的,总共画12个O,再划去9个O,剩3个,所以12-9=3;⑷9-2=7,10-7=3;⑸把9分成7和2,12-2=10,10-7=3;⑹把12分成10和2,10-9=1,1+2=3。针对以上几种方法,老师说“同学真聪明,想出这么多计算方法,你喜欢用哪一种方法就用哪一种方法做。”

上述案例教师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遗憾的是教师没有很好地发挥主导作用,对以上几种方法缺乏了有效的引导、比较和选择。虽然算法无好坏之分,,但有适切之别,采用想加算减、数数、画画等方法,是学生在幼儿园就学过了,第⑷⑸种方法是学生的创新,教师应鼓励表扬,而最后一种方法是最贴近学生认知最近发展区的,是本节课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方法,要求教师花气力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现行课堂仍然要强调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如果课堂上仅有主体,没有主导,学生就会成为茫茫大海中失去方向的一叶小舟。

笔者认为,课堂上学生活动的运用走进误区,会影响数学课堂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认识到这一点,并非意味着对这一教学方式摒弃不用,而是要冷静地思考如何使之合理化、科学化,使其走出误区,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