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探究教学的思考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对探究教学的思考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对探究教学的思考

对探究教学的思考

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对探究教学的思考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对探究教学的思考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如何开展探究教学成为教师教学中的一个热点话题。笔者认为探究教学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做好学情分析,确定合适的探究对象和探究难度

教材是基于对这个年龄段学生一般学习水平的预想设计的,而具体到某个班级,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编者的预想可能有所差异。学生整体的认知基础超出或低于教材编者的预想,是常有的事。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到底具有什么样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并据此判断是否设计探究活动、设计什么难度的探究活动等。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是可以让学生进行探究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先交流关于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在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猜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之后,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探究。如果学生整体水平比较好,可以让他们自己设计活动,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如果学生整体水平一般,教师可以提示学生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验证。总之,要让学生通过验证,加深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认识。

二、 以问题为驱动,揭示探究的必要性

探索应基于问题,以问题为驱动,通过具体的问题,明确探究的对象,这样后续的探究活动才有明确的方向。在“圆的面积”教学中,教师通常都会按照教材,设计下面的探究活动:将圆平均分成8份、16份、32份……剪下来拼接成学过的图形,根据拼成的图形与圆的联系,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实践表明,教师设计的操作活动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但笔者发现,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没有明确的方向,只是依据教师的设计,最终获得了一个意外的收获——圆的面积公式。因此,笔者认为,这样的探究活动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它无助于学生探究水平的提高。教学中,教师应首先设计某个具体的问题情境,以问题为驱动引入圆面积公式的探索,然后引导学生借助适当的方法“化圆为方”,进而再完整地经历上述探究活动,可能更为恰当。

三、 探索思路应是基于学生学习需要的

探究思路的获得可能是整个探究活动的关键。这一过程应尽量基于学生的内在需要,自然而然地发生。当然,这并不排除教师适当的引导。例如,在“圆的周长”教学中,教师一般都设计操作活动:借助棉线和直尺等工具测量圆形物体的周长与直径,并计算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毫无疑问,为什么要计算两者之间的比值,是整个探究活动的关键所在,其后的比值计算只是一个简单的确认。为此,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影响圆周长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圆的周长与直径可能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其后,可以直接测量大小不同的圆的周长和直径,填写在表格中。这样的探究就不仅满足于获得最终的探究结果,而且让学生明确了探究这一问题的完整思路,并且这一思路是基于学生学习需要的,是学生能够接受和实施的。

四、 给予充分的探究时间,保证探究的效果

探究活动的目标不仅仅是获得有关结论,而且要在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不要因为教学的时效性要求,而约简、压缩探究过程,否则可能欲速则不达。当然,这并不是说探究活动不要关注教学的时效性。为了适当提高教学的时效性,教师应关注各个探究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有效地引导学生经历一个科学合理的探究过程。

教师应注意在学生探究与教师讲授之间寻求一个恰当的平衡。要客观地评估某个问题的探究价值,有些问题确实具有探究的价值,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不惜时间进行探究,如前述的圆的面积公式和周长公式,实际上反映着两个变量之间的一种内在关系,其探究过程反映着认识事物数量关系的一种本质方法,具有一定的模式化意义。而有些问题探究的价值并不大,完全可以直接讲授。此外,在学生探究活动结束之后,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对探究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帮助学生总结探究的经验和教训,体会其中的数学思考方法。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