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对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对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对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对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一、 生活中的数学是否就等于数学的外延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教学片断。教师首先创设了一个情境:二年级4个班准备去参观一个博物馆,可学校只联系了两辆车。哪两个班合乘一辆车比较合适呢?教师边说边出示以下信息:每辆车限乘70人。“什么叫限乘?限乘包不包括司机?”一个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不包括,限乘是针对乘客而言的,是提醒司机这部车最多能载多少乘客的,所以不包括司机。”“应该包括司机,既然是限乘,就应该指车上所有的人,司机也是人,当然也包括司机在内。”到底包不包括司机呢?教师按照学生的观点把学生分成两派,让学生自由辩论。于是,班上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课堂气氛在针锋相对的唇枪舌剑中达到了高潮。客观地分析这个教学片断,应该说教师是尊重学生的,教师也是顺应学生的兴奋点调整教学的,学生的辩论也是精彩的……但问题的关键是,这是一节生活常识课还是一节数学课?教师无视这一问题,把本该教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宝贵时间用来讨论与教学目标关系不大的生活常识,使一节本来具有一定生活气息的数学课演变成一节生活常识课,一节文字研究课。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索:生活中的数学是否就等于数学的外延?数学作为一门学科独立存在的价值在哪里?对非数学性问题关注过多,必然导致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时间的相对不足,必然导致课时教学目标难以落实和完成。数学课是姓“数”的。

二、 尊重学生是否就等于放任学生

在一次市级观摩课上,一位教师执教了“9加几”一课。从课后教师的自我评价中,我们发现教师对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有清醒认识的,对“凑十法”这一进位加的基本方法是关注的。但关注了这一教学目标是否就等于有效地落实了呢?从教师提问的反馈和学生的课堂练习情况看,相当一部分学生始终选择的是自己原来掌握的算法。有人说这无可厚非!新课程不是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吗?这不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吗?从这个角度去考虑似乎有一定道理。但是尊重学生就等于放任学生吗?学习是需要压力的,是需要付出努力的,否则,大多数学生可能受惰性的影响而总是用自己熟悉且低层次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特别是当学生还不具备自我选择和反思的意识时,如果没有教师的明确要求,学生能多大程度上实现对已有知识和经验的主动提升和超越?进而,又能在多大程度上将那些相对比较优化的方法转化成自觉意识和行动?事实上,这也正是部分班级学生两极分化的原因之一。现在的课堂教学是不是经常出现讲不完的现象?可是有的教师却把尊重学生当成完不成教学任务的借口。显然,这是认识的误区。

三、 小组合作学习是否不可缺少

在很多公开课中,小组合作学习几乎成了不可或缺的一道“佳肴”。不可否认,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但如果把它变成一种机械、刻板的模式,未必是好事。因为每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其运用的条件和独特的价值。听过一节一年级的“分与合”,教师将学生分成8人一个小组,然后一声令下,宣布小组合作学习。接下来的情景是这样的:有的小组叽叽喳喳,各说各的;有的小组冷冷清清,各玩各的;有的小组只有组长一人在忙,其他成员围着看。这样的合作学习产生的效果可想而知。在选择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时,我们一定得考虑这一内容有合作学习的必要吗?学生具备合作方面的技能吗?学生的分工明确吗?每一个参与者是否都有自己的位置?合作时间的安排合理吗?学生合作时,教师应该做些什么?等等。千万不要为了合作而合作,片面地追求形式。要知道,形式的选择永远是为内容服务的。

四、 课堂是否越热闹越好

实施新课程以来,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多了,变得更积极主动了。可同时我们也看到,为追求热闹的课堂气氛,教师在一节课中安排的活动太多,活动取代了教师的讲解,活动影响了学生安静的数学思考。有一位教师在教学“5以内的加法”时,用几分钟的时间教完例题后,随即进行了花样繁多的训练:一会儿让学生到前面数动物玩具并列算式,一会儿让学生踢毽子列算式。学生们玩得很开心,但热热闹闹的活动背后,大多数学生的练习却显得不够充分。教师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创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是必需的,但数学课堂中学生的听讲、思考、练习这些基本的学习方式不能丢,效果不能打折扣。空洞的热闹是不可取的。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