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浅表化”教学倾向的反思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对“浅表化”教学倾向的...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对“浅表化...

对“浅表化”教学倾向的反思

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对“浅表化”教学倾向的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对“浅表化”教学倾向的反思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活动不能游离于数学之外,要深入到数学内部,要使学生触摸到数学的本质。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存在着只求形式不重本质的“浅表化”教学倾向。

一、 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是简单的造句吗

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有让学生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这样的内容。让学生说什么,怎样说,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有的教师把这样的教学活动当成了简单地说一句话的造句,因而不能起到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培养数感的作用。

学完了10以内的数之后,教师让学生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学生说:“我们这组有10个同学(其实是8个)。”“窗户上有10块玻璃(其实是18块)。”……课后我与教者进行了以下对话。

问:学生说的“窗户上有10块玻璃”这句话对吗?

答:(惊讶地看着我)对的呀。

问:你让学生用10说一句话的目的是什么?

答:就是使学生会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啊。

问:这节课是数学课还是语文课?为什么不让学生数一数再说?

答:不要数,只要学生说出一句话就行了。

认数教学是要求学生能准确地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进一步理解数的大小,帮助学生加深对数的感悟。从与教者的交流中可以看出,教者对这个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把握不准,把学生用数准确地表示物体的数学活动,误认为就是让学生“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的造句,背离了数学学科的本质。数学教学是一种有实际意义的学习活动。学生数都不数就随便说“我们这组有10个同学”,“窗户上有10块玻璃”……不仅不能起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作用,反而不利于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解决问题。

二、 学生动手操作就是为了找到得数吗

计算是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重点,也是教师教学的难点。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教学计算时,教师通常是先让学生动手操作,以明白算理,掌握计算方法。但是有的教师不知道操作的目的和作用,误认为操作就是为了找到得数,因此不能把操作过程有效地上升为计算的算理。在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时,学生看图列出60 - 35的算式后,教师先要求学生用小棒摆一摆,看看得数等于多少。学生先动手摆小棒,然后教师与学生合作演示:先摆出6捆小棒,再从中拿去3捆,然后在剩下的小棒中解开一捆,再从中拿去5根,这时还剩下25根。之后,教师提示学生还可以在计数器上拨珠计算,学生通过操作也得到25。这时,教师要求学生用竖式计算。因为通过操作得到了结果,所以多数学生并没有计算,直接在竖式上写下了25。但随后在用竖式计算63 - 35时,有一半学生的结果等于32,还有一些学生不知道怎么计算。

操作的目的是为揭示算理、提炼算法服务的,而不是纯粹地为了找得数。就拿60 - 35的操作来说,有两种用小棒进行操作的方法:一种是先对整捆小棒进行操作(先减十位),后对单根小棒进行操作(再减个位),得出结果;另一种是先对单根小棒进行操作(先减个位),后对整捆小棒进行操作(再减十位)。这两种操作方法都能得出60 - 35的结果,似乎没有优劣之分。但是从能否为竖式计算提供表象支持的角度来看,这两种方法就有区别了。在竖式计算时,如果先减十位再减个位,那么十位上的差就要涂改;而先减个位再减十位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所以数学上才规定“从个位减起”。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操作的真正目的不在于找到得数,而要在操作的基础上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完成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提升。

三、 创设的教学情境符合学生的实际吗

现在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创设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有的教师并不十分清楚创设情境的目的和作用,没有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随意设计一个生活情境,因而不能发挥情境的作用。在“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中,教师创设了实际购物的情境,以调动学生的购物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个学生拿1元钱到教师处购买一枝7角的铅笔后,拿着铅笔就走了。教师提醒她:“你就这样走了吗?”学生用疑惑的眼神看着老师,不明白老师说的意思。“还没有找钱给你呢?你知道老师要找多少钱给你吗?”学生摇摇头。

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创设情境考虑的着眼点是不同的。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情境创设追求的是生动有趣;为了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情境创设追求的是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生成数学问题;为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知识,情境创设追求的是能够凸显知识的本质。上述情境创设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购物情境未必是他们经历过的、熟悉的直接生活经验。这个生活情境的创设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为学生学习所创设的情境必须是学生熟悉的、具有一定经验的情境,而不是不假思索信手拈来的情境。

数学教学应当以数学活动为核心内容,着重揭示“数学本质”。教师为学生设计的学习活动都应当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为宗旨,绝不能把情境设置、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当作课堂教学的摆设,更不能成为盲目追求的一种时尚。数学教学应当少一些空洞的说教,多一些实质性的操作、交流;少一些与数学学习无关的活动,多一些有助于数学思考的探究、实验;少一些浮躁的热闹,多一些对数学的充分体验和感悟。这样的教学活动才是师生共同探究数学本质的教学活动,才能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和理解,也才能避免“浅表化”教学倾向的发生。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