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的策略例谈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例谈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课堂提问的策略例谈

课堂提问的策略例谈

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课堂提问的策略例谈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课堂提问的策略例谈每一节课的教学都是一个有组织的认识过程。课堂提问作为一种常见的教学方式贯穿始终,它在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双边活动,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等方面起到的促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一、 导入新课,问必简单有效

课堂导入环节的主要功能是回顾旧知,为新知铺垫;创设情境,引出探究的问题。回顾旧知的导入,适合于新知是在旧知的基础上巩固、重组或扩展的情况;创设情境的导入,则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问题作深入思考。在这一环节,教师提出的问题一般不需学生作深入思考,问题的答案也简单明了。因此,教师的提问必须具有明确的导向性。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一课开始时,学生从情境图中获得了一年级借书85本,二年级借书143本,三年级借书126本,六年级借书236本的信息。接下来的教学环节,教师提出了如下的问题:“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结果有的学生说:“一年级比二年级少借多少本书?”有的学生说:“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六年级一共借了多少本书?”有的学生说:“你能将一、二、三、六年级借书的本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吗?”(学生在刚刚结束的单元测试中做过这种类型的题目)……另一位教师则提出了如下的问题:“你能提出哪些一步计算的数学问题?”有的学生说:“一年级和二年级一共借多少本书?”有的学生说:“二年级比一年级多借多少本书?”教师接着说:“对,两个年级之间,既可以求一共借书的本数,又可以比较一个年级比另一个年级多借多少本书。还能知道哪两个年级一共借多少本书呢?”

在第一位教师的课堂上,虽然教师提出的问题是比较开放的,学生可以根据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但细细推敲,学生的问题虽然都是有价值的,有的甚至还有一定的新意,但是本节课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学习求两个数相加的计算方法,因而第二位教师提出的问题更加明确,便于学生及时进入对关键问题的探究和学习中。

二、 引领探究,问求开放有度

批判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是一种反思性实践。教学不是要求学生对教材内容完全地进行接受式的学习,而是要求学生通过反思、批判的方式进行自我意义的生成与建构。在意义的重建过程中,探究是最基本的活动方式。学生只有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才能更深刻地领会知识,获得体验与感悟。因此,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应避免频繁地提一些知识性问题,而更多地提一些需要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对新知进行分析综合、重组加工的问题。同时,教师需要及时判断问题的答案是否合理,有无独创性,并择优进行引导深化。

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分类”一课时,教师让每个学生都做了各种三角形的纸片,让学生给不同的三角形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的依据。学生通过测量、观察、比较,并展开了交流:

生1:有的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我们把它叫做锐角三角形。

生2:每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两个锐角。

生3:一个三角形中有直角就没有钝角,有钝角就没有直角。有时直角和钝角一个都没有。

教师在肯定和欣赏了学生的发言之后,继续追问:刚才只有一个小组把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归为一类,取名锐角三角形。其他三角形呢?

生4:我觉得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就叫做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就叫做钝角三角形。

生5:刚才我们说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才能称锐角三角形,现在光凭一个角判断,是不是太武断了?

生4:在一个三角形中,你能找出三个直角或者三个钝角吗?我们发现一个三角形中只能有一个直角或一个钝角,所以就这样大胆地命名了……

教师的课堂提问注重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考虑到学生已有的对于角的分类的经验,教师提出了思维空间比较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怎样对三角形进行分类。问题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挑战性的,有利于培养勤于思考、积极探究的学习品质。当学生经过初步思考,认识到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应为一类,思维不能深入的时候,教师又及时进行追问,在肯定学生探究成果的同时,引导学生继续深入思考。值得一提的是,教师没有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就急于给学生提出一些琐碎的提示性问题,避免了问题密度的过于频繁对学生思维力度的减弱。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应当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做出调整。

三、 巩固深化,问需促思有方

在课堂巩固和深化环节,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练习时间。要善于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归纳、总结;要善于设置问题,让学生产生悬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考。

例如,在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内容的学习中,练习中有这样的一道题:在一个四边形中画一条线,使它成为符合要求的两个图形:分成两个三角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分成两个四边形。经过交流、汇报,教师展示了学生的结果。

接着,提出问题:仔细观察这些由长方形分割出的图形,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得出:画的这条线,两端连着长方形的顶点就是两个三角形;如果有一端不在顶点,把一条边分成了两条,另一个图形就多了一条边,就分割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两端都不在顶点,就分割成两个四边形。也许,这样的问题只需要会操作就可以了,学生还不太会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来表达分图形的过程,但至少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学生初步体会了图形变化的过程,体会了怎样画线能够使图形的边数更多一些。否则,学生只能停留于操作活动本身,而不能体会其中图形变化的过程。“只有将数学思维方法的分析渗透于具体数学知识内容的教学之中,我们才能使学生真正看到思维方法的力量,并使之真正成为可以理解的,可以学到手的,可加以推广应用的;只有深入地揭示隐藏在具体数学知识背后的思维方法,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把数学课‘讲活’‘讲懂’‘讲深’”(郑毓信,梁贯成《认知科学建构主义与数学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

四、 总结延伸,问要全面有序

每节课结束时,教师通常都要让学生总结学习过程,回顾学习内容,谈谈自己的收获和疑问。低年级学生由于对事物的认识水平有限,回顾和反思学习过程的能力也相对较弱,教师可以在学生自我小结的基础上,提出明确的问题,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把所学内容有条理地说清楚、说全面。例如,在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后,让学生谈收获,学生回答学会了计算56 + 14。此时,教师可以提问:在计算时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学习内容的重点和关键进行回顾整理。

总结延伸的问题还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拓展性,注意联系后续的学习内容,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的探究心理。例如,在学习了三年级(下册)“吨的认识”之后,可以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挑战性问题:每人每月可回收废纸多少千克?全校同学一年回收废纸多少千克?1吨废纸能生产再生纸800千克,大约可以少砍17棵树,全校同学一年回收的废纸大约可以少砍多少棵大树?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调查和收集信息,进行计算,能进一步培养环保意识,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