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语言的问题分析及对策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教师教学语言的问题分析...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教师教学语...

教师教学语言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教师教学语言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教师教学语言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教学语言是教学信息传递、反馈的主要媒介,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堂课的教学效率。数学教师要用语言来演绎数学冰冷外表下的和谐与美丽,用语言把数学严谨的学术形态转化成形象生动的教育形态,因此,教师应该倾其一生的智慧来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当下的数学课堂,教师的教学语言啰唆重复者有之,模糊不清者有之,信口开河者有之,单调乏味者有之。现举例做具体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 啰唆重复的教学语言——失却简洁性

[案例] 某教师执教“认识分数”,从分物体的活动得到蛋糕的一半,接着问:“‘一半’该用什么数来表示?”一个学生说:“用分数。”教师板书1/2,接着问:“1/2是什么数?”学生哑然。教师一连催问,学生就是不能说出教师期待的答案“分数”。

[分析] 教师教学语言啰唆重复,既容易使学生内心茫然,不能准确把握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又抢夺了本应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时间,容易使学生的思维长期处于抑制、接受状态。案例中1/2的名称是一种规定性的知识,教师反复催问:“1/2是什么数?”显然是啰唆重复的废话,毫无意义,导致的结果是宝贵的教学时间在师生的焦虑中无情地流逝,倒不如教师直接揭示它的名称。教学语言的啰唆重复破坏了数学的简洁美。

[对策] 那么,如何使教学语言简洁明了而不拖泥带水呢?首先,教师要努力“管住自己的嘴巴”,摒除非数学的题外话、口头禅,在重复的地方要三思而行,想想是不是教学重点或难点,想想这样的重复对课堂的进展和学生的发展有何促进作用或负面影响。经验告诉我们:语言越是啰唆,越是讲不清、道不明!其次,教师要努力锤炼教学语言,做到惜墨如金,简约含蓄。普通教师喜欢面面俱到,倾囊相授,而高明的教师则言简意赅,意味深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去点拨启迪。具体做法有:年轻教师可以预先写出课上可能说的每一句话,然后在课后通过回忆比对,找出课上说了多少废话、套话;有条件的教师可以用摄像机拍下上课全过程,课后进行微格分析,找出自己教学语言的不足;也可以请同事专门记录教学用语,帮助进行语言会诊。

二、 模糊不清的教学语言——失却准确性

[案例] 在“百分数的意义”一课的开始,教师出示一组题: 绿峰林场去年种杨树100棵,成活了98棵;种杉树400棵,成活了380棵;种松树500棵,成活了485棵。然后提问:“仔细观察,你认为选择哪种树比较好?”问题一出,班里鸦雀无声,学生一个个低下头躲避教师期待而焦急的眼光。经历了一段令人窒息的冷场后,终于有一个学生及时“救驾”:“只要求出每种树的成活率!”该教师喜出望外,接着追问:“那么,怎么求出这三种树的成活率呢?”课堂“顺利”转入到下一个预定的环节。

[分析] 案例中的冷场是教师教学语言含糊不清而人为制造的尴尬——宝贵的教学时间在教师的焦虑和学生的不知所措中无情地流逝。“仔细观察,你认为选择哪种树比较好?”这句话是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树呢,还是让学生根据成活棵数比率的高低来选择?如果是前者,则完全是一个非数学的问题,与本课无关;如果是后者,则学生还没有接触成活率,他们是很难从成活率的角度去思考的。那个“救驾”的学生是得到了教师的暗示,还是预先做了预习,就不得而知了。也许教师想抛出一个供学生探究的问题,然而学生缺乏相应的认知储备,也不知道探究的方向。教师倒不如要求:请你先算算每种树的成活棵树占总棵树的几分之几。

[对策] 首先,教师对一堂课的总目标和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分目标要洞若观火,才能在教学中不随意拔高或降低问题的要求,提出的问题也才能紧扣目标。其次,教师要从学生的立场来推敲自己要说的每一句话。再次,教师要理清自己的思维,杜绝口是心非、言不由衷的表达。万不得已时,可预先写下课上要表达的每一句话,反复练说,日久天长,就能心口一致了。

三、 信口开河的教学语言——失却严谨性

[案例] 一位教师在“单式条形统计图”的教学结尾,出示下图。

在学生观察并说出中国近五届奥运会金牌数后,教师随口问了个问题: 请猜测一下在第29届奥运会(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中国可能获得多少枚金牌?有的学生猜36枚,有的猜40枚……在一股高涨的爱国热情中,学生猜的枚数越来越多。

[分析] 这样的猜测有依据吗?这样的猜测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制约一个国家获得金牌数量的因素很多: 综合国力、体育水平、参赛项目的选择、运动员的发挥、优秀运动员的数量,等等,仅仅依靠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去猜测,是一种没有科学依据的盲目猜测。另外,在小学阶段,能反映数据变化趋势和可能性的统计图应该是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仅仅反映各个数据的大小,教师这样信口开河的教学语言可能导致学生对条形统计图认识的模糊和误解。

[对策] 要避免在数学课上出现信口开河的情况,首先要求教师准确把握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否则难免会犯“以其昏昏,使其昭昭”的毛病;其次,学科间的融合要以不丢失数学科学性为前提。案例中的教师也许想把德育和数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但事与愿违,这样的融合让学生对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产生了错觉。最后,激情之中的信口开河容易丧失数学的严谨性,教师要善于处理好激情和严谨的关系。

四、 单调乏味的教学语言——失却趣味性

[案例] 一些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学语言就像一杯白开水,单调乏味,对学生毫无吸引力。充斥于课堂的是“对不对”“好不好”“同意吗”“做对的举手”等类似机器程序控制式的缺乏思维含量的问题,或者是冷冰冰的数字与数字之间的对话,或者是“你真棒”“你真聪明”等言不由衷的反复评价。单调乏味的语言犹如一支循环播放的催眠曲,自然使学生注意力涣散。

[分析] 不能否认,数学是一门偏重于理性知识传授的学科,它具有严谨的知识体系、抽象而简洁的表达形式,然而这仅仅是数学的学术形态。数学教师的作用在于把这种严谨而抽象的学术形态转化成生动形象的教育形态,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来营造一个热烈、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气氛中完成学习任务。案例中的教师正是缺乏对数学知识表达形式的改造过程,仅仅采用“数学—数学”的教学方式,以至于教学语言单调乏味,毫无生趣。

[对策] 首先,教师要善于用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来描述抽象静态的数学知识。如一位教师是这样引入“圆的认识”一课的。在复习已学过的平面图形时,提问:“世上的图形有千千万万,端端正正的是( ),四平八稳显端庄;上窄下宽的是( ),脚儿蹬开,犹如钢铁骨架;扭腰变形的是( ),不是东倒就是西歪;身材苗条的是( ),横也顺眼竖也好看。”学生猜谜后自然嘀咕起来:“怎么不说说圆呢?”这时,教师接上话茬:“圆是最美丽的平面图形。我们来研究它到底美在哪里?”课堂自然切入了正题。其次,适当的幽默语言能轻松气氛,激活思维,让学生在开怀大笑中感受到数学的力量。譬如,一位教师在“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全课总结时提问:“你们认为,假分数是假的分数吗?”在学生辩论中进一步明晰了假分数的概念后,教师富有智慧地说:“真分数和假分数只是分数的一种分类方法。在这里你们千万不要‘打假’哦!”再次,教师用平实的语言来揭示数学问题本身的内在魅力时,也会使数学课堂充满惊讶、兴奋和活力。如学习“四舍五入法”时,教师提出:“两个经过‘四舍五入’的近似数分别是4和5,它们真的相差1吗?有没有可能只相差0.000 01呢?”对这个问题,学生极感兴趣,争相求解。最后,数学教师很有必要吸收评书、相声、主持等艺术中的语言表演技巧,力求使自己的教学语言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提高教学语言趣味性的方法还有很多,不一一赘述。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保证。”教师要追求形象生动、准确精当的教学语言,让数学具有亲和力;教师也要追求行云流水、富有语调变化的教学语言,让数学具有感染力;教师更要追求情感丰沛、真诚动心的教学语言,让数学具有震撼力。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