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语言走向数学语言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从生活语言走向数学语言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从生活语言走向数学语言

从生活语言走向数学语言

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从生活语言走向数学语言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从生活语言走向数学语言语言是知识的载体,是思维的外壳。生活语言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用来交流的普通语言,它通俗易懂,生动形象,随意性大。数学语言是用来表达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数学化语言,是数学特有的形式化符号体系,它具有简练、严谨、抽象和形式多样的特点。美国语言学家布龙非尔德说过:“数学不过是语言所能达到最高境界。”学习数学的过程也就是数学语言不断内化、不断形成、不断运用的过程。小学生由于受认知规律和生活阅历以及思维特点的影响,掌握并运用数学语言有一定的困难。但是数学语言来源于生活,是生活语言基础上的提升抽象。因此,借助生活语言来理解数学语言的本质,同时引导学生从生活语言走向数学语言,是十分必要的。

一、借助生活语言来领悟数学语言

1、借助生活语言理解概念。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能否用生活语言阐释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衡量概念掌握程度的重要标志。数学语言虽然来源于现实世界,但经过了多次建模与抽象。对于学生来说,心理距离还是较远的。而生活语言是学生熟悉的,用这些语言来阐述数学概念或术语,学生感到亲近,也容易理解。因此可以借助于生活语言来理解数学概念的内涵。例如:在教学平行线时,学生难以理解“互相平行”,常常说成直线L是平行线。这时可以借助于生活中的“朋友”关系、“同学”关系来理解平行线间的依存关系。再如可以借助于镜子中的人像与镜子前的人之间的关系解释“一一对应”,借助于一年春夏秋冬来理解“依次不断重复出现”。同时借助于生活语言还可以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外延。例如:在认识圆柱的“高”后,我拿出硬币和管子,询问学生“高”在哪里,又问水井的高在哪里,这些高分别叫什么?巧妙地把数学语言中“高”的概念与生活语言中的“厚、长、深”沟通,加深了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2、借助生活语言说清思路。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时可以借助生活语言来说清思路或算理。如有这样一道题目:瓦工的工资是每人每天55元,小明家砌房子,请了8个工人做了6天,一共应付多少元?学生很快列出如下算式:①55×8×6 ②55×6×8 ③55×(8×6)。在讨论解题思路时,对于第一、二种解法,大家都能说出道理,对于第三种解法发生了争执,认为8×6这一步没有意义,所以是错误的。这时,有位同学站起来说:“这样做是对的,我家砌房子,爸爸就是这样算工钱的。爸爸说,一个人做一天就是一个人工,8×6就表示一共做了48个人工。”“对。”有人补充说,“这也可以认为是总的工作时间”。大家听了他们的发言,连连点头。一种较难理解的思路,借助于生活语言很快得到了解释。

3、借助生活语言形象记忆。

数学语言有时比较抽象,学生记忆有些困难,这时可以编出一些脍炙人口的儿歌,借助于生活语言,帮助学生形象记忆。例如教学“9加几”。它是教学用“凑十法”口算20以内进位加法的起始课,怎样让学生又快又准确地记住“几与几凑成10”呢?我与孩子们一起编出了“凑十歌”:小朋友,拍拍手,大家跟我一起走,我出1,你对9,2和8,4和6,3、7相加刚好够,和是10,互为凑,剩个5,找朋友,两5相加刚好够。把“凑十”生动形象地比喻成找朋友,符合孩子们的认知理解水平,从而有效地将数学学习与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从生活语言走向数学语言

如果说数学是船,那么数学语言就是水,水深则船大。数学学习中借助生活语言作为桥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地理解和运用数学语言。显然,真正的数学思维有赖于内化了的数学语言的支持,高度符号化的数学语言系统是形成数学思维的必要支撑。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从生活语言走向数学语言。

1、在示范引导中,加强生活语言向数学语言的转化。

学生刚入学时,脱口而出的常常是生活语言,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加以引导,促进生活语言向数学语言的转化。在“长短”的概念教学中,当我出示了实物——红、绿两支铅笔以后,开始,学生只能笼统地说:“红的长,绿的短。”这是学生的生活语言。为了让学生能用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说话,我问:“谁能把话说得完整一些?”学生又说:“红铅笔长,绿铅笔短。”这时,我又拿出一支黄色的铅笔,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学生又说:“黄铅笔短,绿铅笔长。”我说:“刚才你们说绿铅笔短,现在又说绿铅笔长,到底绿铅笔是长还是短?应该怎样说才更加准确?学生们通过讨论比较,知道应该说成谁比谁长或短。如: “红铅笔比绿铅笔长,绿铅笔比黄铅笔长。”“绿铅笔比红铅笔短,黄铅笔比绿铅笔短。”“红铅笔最长,黄铅笔最短。”通过引导,不仅使学生懂得了长短是相比较而言的,更丰富了学生的数学语言。

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数学语言,教师应指导学生在课堂交流时尽量运用。如:应该说是两个数的和(差),而不要说成计算的结果,说加数(被减数)而不说成加号或减号前面的数;说自己的体重是40千克,而不说成80斤;说自己的家与学校的距离是4千米(或公里),而不说成是8里等等。课堂上当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数学概念、性质或规律时,教师应加强引导,与书本中的语言进行比较,体会数学的精炼准确。

2、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将生活语言抽象为数学语言。

现实问题往往是通俗的,生活化的,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必须把生活语言抽象为数学语言。如“有15条金鱼,平均放在3个鱼缸里,每个鱼缸放几条?”这个生活问题的思考过程可以抽象为数学语言来表述,就是“把15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根据除法的意义列式为:15÷3=5。”再如:“甲乙二件服装以相同的价格120元卖出,一件亏损20%,另一件赢利20%,问合计这两次买卖是亏还是赢?”学生同样需要抽象、建模为数学问题,首先分别求出单位“1”的量(即进价):第一件,120÷(1-20%)=150(元);第二件,120÷(1+20%)=100(元)。然后再与卖价进行比较得出:合计两次买卖是亏了10元。

3、在数形结合中,促进生活语言向数学语言转化。

数形结合是搭建抽象与形象的桥梁,也是实现生活语言向数学语言转变的有效手段。比如画线段图解应用题就是把生活语言变为可视的图像,再把可视的图像变为数学语言,列出算式。如有这样一道生活题:小明家养的鸡和鸭一共38只,鸡比鸭的3倍多2只。鸡和鸭分别有多少只?学生如果能根据题目的条件转化为线段图,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4、在比较辨析中,区分生活语言和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来源于生活,是在生活语言上的进一步发展,但却往往与生活语言有所区别。教师在教学中要加以比较,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语言的准确性。如生活语言中的角(如牛角)与数学语言中的角不一样;生活中常说皮球是圆,而数学中必须指出皮球是球体,它的切面是圆的。数学中“点在直线上”也与生活中“某物在某物的上面”不同;数学中“数”与“数字”有着不同的含义,而在生活中统称“数”;数学中的“比”与生活中的比(足球比赛2:0)的意义也不相同。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了数学语言,就等于掌握了进行数学思维、数学表达和交流的工具。生活语言是数学语言的基础,教师应充分利用生活语言来为数学语言服务,使抽象的数学语言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借鉴,从而能透彻理解,运用自如。同时,教师更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生活语言抽象到数学语言,在比较辨析中规范数学语言,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促使学生的数学素养的迅速发展。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