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情境有效性摭谈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数学情境有效性摭谈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数学情境有效性摭谈

数学情境有效性摭谈

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数学情境有效性摭谈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数学情境有效性摭谈针对当前某些数学情境变歪、变虚、变味的误区,笔者认为数学情境必须摒弃浮华,返归实质,立足数学学科本质,以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还数学情境真、实、味。真,就是有效的数学情境应和学生的真实生活很贴近;实,就是实实在在,不拐弯抹角,让学生简简单单学数学;味,就是追求数学思维含量。判断情境是否有效,可以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是不是学生真正喜欢的?能否激发他们积极思考,获得最佳思维状态?

有效的数学情境能赋予数学学习以生活情趣,既能拉近数学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又能将学生引入一种渴求参与的状态,使学习毫无外部强加或者强迫的痕迹。比如吴正宪老师《旋转与平移》一课,先让学生观看游乐场中的活动场面,回忆生活中旋转与平移的现象,生动直观地感悟、区分旋转与平移;再呈现一幅以方格图为背景的社区平面图,让学生想像两个分别在不同位置的孩子如何到达学校,进而让学生在方格图上画一画,数一数,进一步探究旋转与平移的特点。这是一个非常精彩的情境设计,一方面,学生通过在方格图上数出平移的格数,直观地强化了对平移的感知;另一方面,在去学校的途中还有旋转(转方向再继续平移),平移和旋转这两个基本概念在同一情境中反复呈现,符合生活实际情况,学生在对比中进—步感受平移和旋转的特征,点燃了智慧的火花。

第二,能不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并在小学数学知识体系中找到与之匹配的模型?

数学把它的根须深深地扎进现实生活中,与现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但同时数学作为一门严谨的科学,以其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与现实生活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数学绝不是简单地等同于生活,而应高于生活。数学情境作为沟通两者的桥梁,应该“深思熟虑,准确切入”,决不能想当然地“拉郎配”。有一个关于《倒数的认识》的案例。师生首先玩“倒着说”的游戏。教师说“l、2、3”,学生就说“3、2、1”;教师说“老师爱学生”,学生就说“学生爱老师”。接着教师又说数学中也存在这种现象,比如“八分之三倒过来是三分之八”、“二分之一倒过来就是一分之二”,然后让学生做“分数倒说”的游戏,理解倒数的意义,探讨求倒数的方法。乍一看,这位教师设计“倒着说”的游戏,借助情境快速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求倒数的一般方法(先化为分数,再把分子和分母调换位置)。如果仔细推敲,就会发现这个情境创设是失败的,会产生副作用。执教者对教材分析不到位,没有抓住倒数概念的本质(乘积为1的两个数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而只是抓住了表面(两个数正好都是分数的特例情形),反而误导一些学生,他们认为2.3的倒数是3.2。由此可见,如果没有很好地把握情境与知识内涵之间的联系,创设的情境就无法有效沟通生活中的原型与所学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情境就很难真正服务于教学,甚至会造成种种负面影响。

第三,有没有足够的思维含量,能不能诱发深层思考和探索?

数学情境应该成为使学生更快、更好、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助推器,“数学味”应浓于“生活味”。有效的问题情境通常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自然活泼的情境;二是散发着浓郁数学味。数学情境的有效性始终离不开学生思维的发展,情境创设必须以思维为核心及时实现数学化。在创设教学情境之前首先要把握好教材的意图和本质,然后还要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是否需要创设情境,应该创设怎样的情境,对情境的呈现时机、形式和内容进行加工。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可以先让学生运用剪贴拼装,把手里的梯形(学具)转化成不同图形的组合,这些图形都可以直接运用公式求面积。这里的活动情境看似比较简单,学生却创造出了许多让人意想不到的方法(达七种之多,这里限于篇幅不再一一罗列)。情境在这里相当于学生思维的“引爆器”——促使他们主动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提取原有认知结构中能解决新问题的那部分知识,并将其重组和建构,找到新的问题情境下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而真正内化了知识。这样的情境创设无疑是有效的。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