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双基 合理训练 发展思维能力——浅谈如何上好复习课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巩固双基 合理训练 发...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巩固双基 ...

巩固双基 合理训练 发展思维能力——浅谈如何上好复习课

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巩固双基 合理训练 发展思维能力——浅谈如何上好复习课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巩固双基 合理训练 发展思维能力——浅谈如何上好复习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复习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接触的知识是零碎的,而复习课则能很好地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同时合理设计复习题,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回顾与整理、巩固与应用和发展与提高是复习的主要环节,教师在复习课中应以双基为基础,进行有效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回顾与整理以双基为基础,注重“记忆、理解与踏实”

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创新能力的高楼必须建立在扎实的双基基础之上,只有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学生才会出现创新的可能。因此复习的首要任务是巩固双基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回顾与整理,使学生在平时学习的基础上沟通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在回顾与整理时,应以双基为基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整理知识,形成知识网络,体验数学的系统性。

回顾与整理以记忆为先。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然而由于复习课的特殊性,在教学中教师不可能再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等学习活动,因此记忆是复习中必不可少的。对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定义、法则、公式、规律等基础知识,必须要求学生进行记忆,只有在熟练记忆的基础上学生才能灵活运用。例如在练习和考试中,往往会有一部分缺少了一些限制条件的概念或法则让学生进行判断,如“两条永不相交的直线互相平行”、“一个分数分母的质因数中含有2、5以外的数,这个分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等,如果学生对这些概念、法则等基础知识不进行记忆,不能熟练掌握,他们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回顾与整理以理解为主。理解是双基教学的重要目标,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平时的学习中,有些学生可能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不够重视,有些学生则会在理解法则上有些模糊。复习时,教师应有针对性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理解,重点放在易混淆的知识点上,适时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事例进行理解,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同时对学生已能熟练记忆的基础知识,再要求学生加强理解,弄清知识间的联系,分清类似知识点的区别,从而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例如在判断“钝角大于90度”时,如果学生对钝角的概念只是机械记忆,只记概念“大于90度,小于180度的角是钝角”,而没有真正理解这一概念的话,那么这道题很可能就会判为“错”。只有在准确理解钝角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之上,学生才可能正确解答这道题。

回顾与整理以踏实为本。回顾与整理是学生形成知识网络的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的教学必须踏实,通过教学,要使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掌握不牢固或者比较含糊的基础知识清晰化。在教学中,要注重知识的横向与纵向联系,注重使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只有在回顾与整理中踏实掌握双基,学生在巩固与应用,发展与提高等环节才可能有新的发展。

二、巩固与应用以训练为主线,注重“应用、合理与实效”

在回顾与整理的基础上,需要通过合理的训练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只有通过合理的训练、反馈,才能暴露出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训练可以锻炼学生如何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一直重视复习阶段对学生的训练,但也往往会落入“题海”战术。因此在训练中教师应注重应用、合理与实效。

训练首先应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学生在回顾与整理中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与技能,那么在巩固与应用环节的训练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让他们学会合理地应用已有知识和常见的解题策略来解决数学问题。

训练应注意合理。巩固与应用中的训练应注重训练量的合理,大量的、重复的训练是不可取的,这种训练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厌学心理,这就要求教师在训练中精选习题,注重习题的创新性,同时适当加强训练题的趣味性和生活味,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节学生心理。从教学实践来看,有时一些具有一定思维难度的数学题,也会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训练应注重效率。复习课中必须切实提高训练的有效性,要提高训练的效率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合理设计训练题的基础上,应注重训练学生在解题前的判断以及解题后的反思。在解题前要培养学生形成判断的习惯,判断所面临的问题与哪些知识有关,在解题时会用到哪些常见的解题策略;在解题后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做对的可以反思自己的解题方法以及有没有更好的解题方法,做错的可以反思自己出错的原因,是因为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还是解决问题策略选择不当等等,在以后的学习中该如何改进,让学生在不断地反思中提高。

例如:当题目中出现“已知甲组加工服装套数的75%等于乙组加工套数的 2/3”时,首先应在解题前引导学生转化这个条件,得出甲组与乙组加工服装套数的比;再如当题目中出现“甲乙两车在距离中点30千米处相遇”时,要引导学生明确“快车比慢车多行了30×2千米”。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使学生在解题中减少盲目性,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发展与提高以思维为目标,注重“建模、灵活与创新”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活动是数学学科的特征,任何数学教学活动都不能缺少思维活动,复习课同样不例外。因此在复习的全过程中,教师必须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标,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高,在发展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解题的灵活性与创新意识。

发展与提高首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建立数学模型是数学学习和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创新,但更应注重培养学生建立解决数学问题的一般模型。在复习课中教师要通过基本练习使学生初步建立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变式练习以发展学生的建模意识,特别是在进行变式练习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例如,在复习了工程问题以后,先进行一些基本练习,再通过类似“一张长方形铁皮可做60个相等的圆形底面或40个相等的圆柱形水桶侧面,用一个底面和一个侧面配套可制作一只水桶,现有两张同样的铁皮,可制作多少只水桶?”等题目的训练,让学生体验工程问题的本质:把总量看作单位“1”,这种变式练习更有利于学生对数学问题本质的把握,从而更有利于学生建立解决这类问题的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

发展与提高应培养学生解题的灵活性。在学生建立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模型后,教师应逐步引导学生灵活地解决问题,注重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解题的灵活性,可通过一题多解进行,例如在解决“一列快车和一列慢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8小时相遇,相遇后两车继续以原速前进,快车又经过6小时到达乙地,这时慢车离甲地还有175千米,求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时,学生可能会用方程解答;也可能会根据两车的速度和是1/8,快车的速度是1/8+6,求出慢车的速度去解答;还可以根据快车行6小时的路程,慢车行8小时,得出快车和慢车的速度比是4∶3,所行路程比是4∶3。在这种一题多解的训练中,让学生体验解题的灵活性,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同时,一题多解的训练,还可培养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当某种思路受阻时,可以换一种思路来解决问题。

发展与提高应注重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始终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在复习课教师要注重习题的选择,要在课堂上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让他们的想象得到充分的展现。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