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课程观视域中的教师教学行为策略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现代课程观视域中的教师...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现代课程观...

现代课程观视域中的教师教学行为策略

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现代课程观视域中的教师教学行为策略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现代课程观视域中的教师教学行为策略教师教学行为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它是制约教育教学水平的关键。围绕教师的教学行为,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鲜有从课程的角度来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一直被排除在课程之外,充当课程专家所制定的课程执行者、消费者的角色。教学过程成了预定计划或方案的简单体现,从而使最有活力的教学过程僵化。因此要想提高教学效率,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必须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转变课程观念,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

一、传统课程观影响下的教师教学行为

传统的教学观是以课程与教学的分离为特色的。长期以来,课程被理解为学科,学科内容就是源于文化遗产的学科知识。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课程不但外在于而且凌驾于教师和学生之上。教师和学生被排除在课程之外,成为课程的被动消费者。课程是教学的方向或目标,是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情景之外预先规定好的,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而不应对课程做出任何变动。课程与教学被视为一种线性关系,二者机械的、单项的线性地发生关系。教师充当的就是“搬运工”、“教书匠”的角色,成为教学的被动旁观者、机械执行者,很少从教学中享受到创造快乐。课程变得孤立和封闭,而教学也变得死板和沉闷,师生的生命力和主体性无从发挥,课堂失去了活力。受这种课程观的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表现为:课堂教学以书本知识、教师和教案为中心,师生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在课堂上得不到充分发挥,从而使课堂教学失去了活力。

二、现代课程观视域中的教师教学行为

现代课程观是以课程与教学的整合为特征的。杜威用其实用主义或经验自然主义消解了传统教育中课程与教学的僵持对立。实现课程教学的整合,成为新世纪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的重要使命。新课程与教学观主张,课程不再仅仅是官方课程文件,而更是经验课程、教学课程;教师成为课程的开发者,教学不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成为课程知识的建构与开发过程。换言之,课程是“一个情景化的社会过程”;课程是“一系列事件”;课程是由师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不断生成的建构”。教师与学生在具体教育情境中不断变革与创造内容,从而不断建构自己的意义,正是课程与教学过程本质的反应。课程与教学便开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走向教师,并且在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彼此有机地融为一体。这种课程观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如下变化:

(一)教师由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变为课程的创生者

杜威说:“教育并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地和建设性的过程。”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就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是一个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个体积极地、主动地掌握过程;这一认知过程是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往活动中实现的。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预见性,常常会使教学不关注教学过程本身,把教学过程看成是预成计划或方案的简单体现,从而使最有活力的教学过程僵化,“课程不再是被视为固定的、先验的‘跑道’,而成为达成个人转变的通道。”

课程在本质上不是对所有个人都相同的普通性的内容,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次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对给定的意义都有其自身的解读,每一个学生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认识和感悟对象世界,并将之内化为个人的智慧与价值。真实的教学情景是具体的、动态生成的、不确定的。特别是,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是具体的,是动态生成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呈现,我们可以预测,却无法预先规定。教学的起点应该是学生现实的学习状态,学生的困惑、疑问、需要应该成为教学的主要生长点。教师和学生在相互激发下,消除困惑,解决疑问,满足需要的过程,就是它自身取得进步、发展和成长的过程。如果把教师排除在课程之外,脱离具体的教学情景,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它应有的教育意义。

在课堂情境中,教师的主体性充分发挥的过程既是教师“创作”课程事件或“创生课程”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教师像课程的其他作者一样在“创作”课程,只不过教师是在现场制作。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创生过程中来,学生实际上也在“创作”课程事件。在与课程事件的相互中,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创生自己的课程,一起建构自己的意义。

教师的作用是在于活画教材内容,揭示静态内容所无法显示得更深刻的内涵和精神,物化的教材为教学提供了最基本的材料,教师必须对教材内容做出解释和改造。教师要努力把“死的”、“静态的”教材活化。要尽量将教材中所表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接。比如:在学习SEFC BOOK IBUN.417 Nature这一单元的对话时学到了“collect money for……”这一短语,而此时我们学校正在为一个身患白血病而又无钱医治的农村中学生开展“献爱心”募捐活动,学生积极投入到此项活动中。于是,我就不失时机借此实景先问学生:“Are we collecting money for somebody or something at school now?”这下学生立刻变得踊跃起来。下面是部分学生对这一情景的反应和答语: He’s badly ill,but his family is too poor to send him to hospital.Now we’re collecting money for him. If we don’t help him,he will soon die from the illness.We should do what we can to save his life and we hope he can live and study as well as all of us.热烈的讨论之后,学生不仅在语言实践活动中掌握了“collect money for”这一短语,而且还把以前学到的语言知识用到了语言实践活动中。英语教学中,应急需缩小课程与生活的距离,让源头活水流进课堂,滋润英语教学的田园,英语教学必须走进生活,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BBC,中央电视台英语新闻联播等具时代气息的广播电视节目引入课堂,在此基础上,展开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

(二)教学方法由“讲解传授”转向交流、对话与共同建构

受旧的课程理念的影响,相当一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当知识“搬运工”、“教书匠”、“讲解员”的角色。把课程理解为规范的教学内容,教师无权变更课程。教学就是教师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内容,教学就是教师教书、学生背书的过程。这种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缺乏思考、诘问、批判和创新的能力。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摧残了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导致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丢失。课堂教学不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探究意识以及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例如,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对于成功的外语学习者,应用语言学者和外语教学方法研究人员概括总结了他们的一些特点。其中,鲁宾(Rubin)和斯特恩 (stern)都提到了共同的一点:他们都是积极的语言实践者、应用者,对使用语言有强烈的愿望。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主体,由教师在课堂上分析课文,讲解单词、语法和句型,间或向学生提几个问题或是让学生造几个句子,翻译几句话,这些方式显然难以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太紧扣课文,学生缺乏自我发挥的条件,自然也缺乏自我表现的热情,结果是,他们无法成为积极的语言实践者、运用者,无法对使用语言有强烈的愿望。结果是学了多年英语仍然听不懂讲不出,成了“聋哑”的语言学专家。

现代的课程观认为,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不是学生必须完成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并进行反思、批判和建构意义的中介,是案例或范例。因此,他强调教材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话题”本身,而是为了通过以话题为中介进行交往,获得发展。因此,教学过程称为以对话、交流、合作等为基础的知识构建过程。“课程是一种反思性的实践,过程属性乃是其本质属性。”教学过程不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师生之间直接性的对话,取得心灵的沟通,实现双方主体性的构建与发展。在英语教学中要大力开展任务性教学,把单纯的学习活动,转化为内涵更加丰富的实际应用,给学生创造实践与应用语言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及合作方式,实现任务目标并感受成功,从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进而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总之,摒弃旧的课程观,重建新的课程观,并以新的课程观来指导优化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使自己从过去的“搬运工”、“教书匠”的角色,转变为“专家型”、“研究型”教师。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