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开放式教学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略论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开...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略论小学数...

略论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开放式教学

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略论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开放式教学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略论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开放式教学开放式教学是一种通过对教学过程的优化,并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核心的、动态的、开放的教学形式。它以“使学生主动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为指导思想,以学生的质疑、解疑为核心。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参与性和合作性,使学生的自主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发展。

开放式教学不是一种新兴的学校教学模式,而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理解和教学态度。它体现着“教为学服务”的观点,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它将是新世纪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一、开放式数学课堂教学的特点

1、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在开放式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整节课在讲台上的时间很少,多数是在学生中间参与学生活动,了解、指导学生的学习研究活动。教师与学生一起玩,一起学,互动互学,知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帮学生所忙,教师与学生是平等和民主的关系。教师包办的事情尽量的少,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尽量的多,师生共同融入情境教学中去,共同营造了一个宽松、愉悦、适宜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环境和氛围。这种和谐氛围形成后,随之而来的是学生的自我指向的学习即积极主动地学习。

因为课堂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承和接受,更应该是师生心灵交融、情感呼应的园地。它充满了灵性和智慧的挑战,教师应该提供和给足师生自由发展、创造的空间,只有在这种良好氛围的前提下,课堂上才会有教师激情飞扬、师生间真情流露,也才会有新奇火花四射。因此,在开放式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真真正正地成为了学生的良朋知己,师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了。

2、学生能自主学习

在开放式教学中,教师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留给学生,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充分地调动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心理学研究表明,不经过学生个人亲自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要想把已知的真理变成学生的真知是不可能的。学生在民主开放的课堂中,改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改“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主动地去发现数学问题,积极学习数学知识,探求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并在亲身实践中体验数学。

自由开放的课堂空间使学生保持愉快而兴奋的心境,自主明确学习目标,大胆设想,积极地相互认证自己的见解,寻求达到学习目标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自由发展。

3、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开放性教学的优越性还在于它的合作性。合作学习既体现了学生认知的需要,又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同桌合作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听取别人的见解,合理地补充、调整自己的观点,从而达到完美的认知状态。在课堂上,学生在小组内交流重点,质疑解疑,我问你答,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小组间的质疑更体现了课堂学习的合作性,一个小组有难,其他小组帮助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点拨、引导,这样使得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达到了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合作。

4、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开放式的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把他们视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因此,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有表达自己不同看法、想法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应该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不同观点,对一个问题,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每一个学生的观点都是受尊重的。同时,开放式的数学课堂教学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评价主体,学生也成为评价的主体。学生在评价别人成功和被别人评价为成功的过程中,充满了好奇心,获得了探究新知识的激励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开放式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

1、创设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

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包括开放型的师生关系和开放型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要使学生喜欢数学,就应该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友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彻底放松的心理氛围下形成了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促使他们积极主动的思维,展开想象,产生自觉参与的愿望与充分表达自己想法的情感。如果课堂气氛过于沉闷、严肃,教学过于死板、教条,就会抑制学生的积极性,阻碍学生的思维。因此,在开放式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倡导一种师生地位平等、关系融洽,没有精神压抑、轻松活泼的教学和学习环境。

2、组合开放的课堂教学内容

开放式教学最根本的体现,就是“教学社会化和生活化”。作为教师,不能“愚忠”于教材,而应该理性地“吃透”教材,创造性的“活”用教材,把社会引入课堂,把课堂通入社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和应用性,要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开放,向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要以学生熟悉的情况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加工,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和问题,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兴趣材料,把活动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课堂教学中,赋予教材内容以新的活力。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感受到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数学就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实施开放的课堂教学过程

开放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对学生的开放,对学生课堂表现和实际需要的开放。新课标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组住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不单是教会学生解答、掌握结论,而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激发兴趣,从而主动寻求和发现新的问题。因此,只有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才可以打破以“问题”为起点,以“结论”为终点的封闭式过程,构建“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的开放式过程。

4、设计开放的课堂教学题型

现行教材中的习题大多数“条件齐备”,问题单一,结论单一,导致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知”的层次,不能达到“活”的层次。这样学生的思维不活跃,学习数学的兴趣不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为此,进行开放练习,能发散学生思维,变原来枯燥乏味的数学练习为学生感兴趣、肯动脑的数学活动。

(1)条件开放。小学生所做的习题大多数条件是不多不少的,这样就会造成学生解题“定势”,不利于学生灵活分析问题、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而在设计练习时,如果隐蔽一些条件或者是多给一些条件,就会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合理解决这一问题。

(2)问题开放。设计开放性性的问题,能给学生提供多角度、多侧面去思考、去探求问题的情境,能增大学生思维空间和创造空间,激活学生主体思维。同时,这样能使学生在一次次的设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3)结论开放。进行答案固定的或答案唯一的练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此,要设计一些答案不固定的或有多种解法的“开放”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不同方位去思考解决问题,以发散学生思维,激励学生创新。

(4)方式开放。传统的练习方式是单一的学生书面作业,这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方面有着明显的局限性。不利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也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此,开放练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操作、实验、度量、测算等方式来解决问题,有利于体现数学的应用和实用性。

三、开放式数学课堂教学的困惑

在开放式的数学教学中,课堂教学过程是动态发展的,是适时变化的,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堂需求成为调整教学活动进程的基本依据。所以,在课堂上的教学内容除了教材内容外,往往会因为解决问题的需要而加以调整,教师事先拟就的教学计划被打乱,教学进度或者加快或者减慢的情况时有发生。这样,在开放式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就有了以下一些思想冲突和困惑。

①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尤其是学困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发展。

②如何设计课堂提问,引发学生创造性地思考,培养他们的质疑解疑能力。

③如何更有效地组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

④如何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⑤如何做好课堂反馈,建立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课堂评价机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⑥如何在课堂开放后处理好“放”和“收”的关系。

开放式的数学课堂教学对每一位教师来说都充满了挑战。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面对新的要求,有时候真的是很难割舍,并且在传统与开放的思想冲突中,也因此出现了一些被老师戏称为“四不像”的课,但是我们却深深感受到: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了,教师的思维活了,学生的思维活了,整个课堂活了。因此,开放式数学课堂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材、吃透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且要研究学生,同时还要有较高的课堂调节和课堂驾御能力。

在开放式数学课堂教学的探索过程中,问题是不容避免的。著名教育家迈克.富兰曾经说过:“问题是我们的朋友。问题不可避免地要出现,但是好的一面是如果没有深入到问题中,你就学不到东西,也不能成功。”因此,在开放式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抓住问题,而不回避问题,恰当地处理好以上六个问题,我们的数学教学就会逐渐走向成功。

因此,我们敢大胆地预言“开放式的数学课堂教学”将是未来数学教育的应然选择和必然趋势。作为小学主要学科之一的数学,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成功地迈向开放式教学,都将会对当前和今后的数学教育教学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