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自主探究,促进主动发展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引导自主探究,促进主动...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引导自主探...

引导自主探究,促进主动发展

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引导自主探究,促进主动发展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引导自主探究,促进主动发展《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探究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主动地发展。在教学中,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一、 创设问题情境,明确探究目标

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充满疑问的情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教师最好不要简单地直接出示,应该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发现并提出来。

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师通过多媒体创设了小明到超市购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观察这张购物图中有哪些数学问题,有什么数我们没有学过,从而引出课题,让学生初步认识小数。而后趁热打铁问学生:看着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纷纷提出想法: 想知道小数是怎样产生的,什么叫小数,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小数与整数有什么区别等。学生由此自然地明确探究学习的目标,进入跃跃欲试的探究状态。

二、 引导独立探究,开发个体潜能

独立探索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方式。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发现有关的数学知识,是学生发展不可缺少的过程。因此,教师要给学生独立探索的机会,学生只有通过自己观察、操作、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做数学”的活动,才能“再创造”出新的数学知识来。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时,33减8怎样算,教师大胆地让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探究。学生通过操作找到四种不同的摆法:

(1) 3捆小棒全部打开为30根,与散开的3根合起来是33根,从33根中直接拿走8根,剩下25根。

(2) 从3捆中拿出1捆打开为10根,从10根中拿走8根剩2根,最后与2捆3根合起来是25根。

(3) 从3捆中拿出1捆打开为10根,再与3根合起来为13根,从13根中拿走8根剩5根,最后与2捆合起来是25根。

(4) 将散开的3根先拿走,再从3捆中拿出1捆打开为10根,从10根中直接拿走5根,剩下的2捆5根合起来是25根。

随后,教师让学生分别将自己操作小棒的过程在展示台上展示出来,并将结论有序、完整地口述出来。最后让学生评价哪种方法比较好。教学时,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们交流了多种观点,收到了多向的反馈信息。值得注意的是,教学重点应该是让学生通过操作理解算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讲思维过程,将知识内化,不能把大部分时间放在操作上。

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探究,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发表不同意见。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

三、 展开合作交流,发挥资源优势

合作交流是指让学生在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在小组范围内共同解决问题,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讨论、分析的机会,使学生发挥资源互补的优势,从而达到共同提高、解决问题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为了探索圆的周长到底与什么有关,有怎样的关系,可以设计如下的教学过程(课前让四人小组准备好直径是1厘米、2厘米、4厘米、6厘米的圆片):

(1) 小组合作测量圆的周长;

(2) 同桌合作测量每个圆的直径(以上数据分别填写在事先设计的表格里);

(3) 观察思考,你发现每个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4) 同桌合作,用计算器计算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

(5) 计算直径是5厘米的圆,周长是多少。

这样有计划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弥补了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促进知识技能的互补,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教师通过逐步引导学生合作讨论,使学生从被动到主动,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思维得到相互启发和训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尝试实践运用,体验成功快乐

实践运用,是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强调解决问题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体验成功,使学生有探究的信心。首先要给学生以成功的期待,让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展示。如在教学“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后,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目:一根绳子长120米,第一次用去了1/3, ?首先要求学生补充问题,再列式解答。有些学生可能会想到: 用去了多少米?还剩下几分之几?还有多少米?剩下的比用去的多多少?剩下的是用去的几倍?接着让学生选择自己能够解答的问题列式计算,并交流思考方法。这样设计,学生的思维能够有效发散,潜能得到了发挥,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其实,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欢乐,便会激起他再次追求成功的信念和力量。所以,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认知水平,为其创设成功的条件,想方设法使其成功。讲完线段这一概念后,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经过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一条。”“那在这条线段上再加一个点就有几条不同的线段呢?”教师边问边画示意图,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纷纷举手要求回答。教师再把问题引申一步:“若在这条线段上再加一点,又有几条不同的线段呢?”学生不自觉地在自己的练习本上边画边数,力求得出全部正确的答案来。这一过程有助于学生经历解决挑战性问题之后获得高层次的快乐。

创设情境—独立探究—合作交流—实践运用,四个环节构成探究式学习的基本流程。每个环节中学生的活动是开放的,环节与环节是紧密相连的,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愉快合作的时间和空间,有助于学生获得充分发展。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