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培养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培养低年级...

培养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培养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培养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是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以国家教育方针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为指针,以《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为依据,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新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了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在使用苏教版教材进行课程改革的教学中,我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重点,给学生提供活动、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感受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强化问题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下面谈谈我在低年级的教学中,利用教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几点体会。

一、 创设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第一步。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对于学习者来说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苏教版教材力求体现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在呈现教学内容时,采用图片、对话、活动等多种形式,把数学知识融于学生喜爱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激起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欲望。

如一年级(上册)教材第73页第10题,呈现了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场景。在教学中,我问学生:“你们认识图中这些可爱的人物吗?听过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吗?”学生都很喜欢白雪公主,高兴地告诉我知道白雪公主的故事,我接着问:“你能从这幅图中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我让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观察讨论,由于学生对图画感兴趣,他们兴致勃勃地进行讨论,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了很多符合图意的问题。

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更贴近自身的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个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境、生活情境,能激发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和周围事物,从而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二、 应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在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要主动地将原来所学的有关知识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这个过程是一个运用数学知识,使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因此,数学问题的解决是教学中的重点,应体现出学生获取新知的过程和方法,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在教学“9加几”时,教材出现的是小猴数桃的情境图,我让学生观察情境图,提出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个桃?”引导学生列出“9+4”这个算式,然后让学生自己思考或与同学讨论,运用自己的经验主动探究算法,并组织学生交流、总结算法。学生有的是摆小棒数数,有的是用“凑十法”,还有的从10+4=14想到9+4=13。这些多样的算法既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又有利于学生在比较中优化算法,特别是在巩固练习时,学生能逐步体会并喜欢上“凑十法”。

这样的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探究、讨论、交流等过程中体会数学问题的提出,亲历问题的解决过程,理解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使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三、 深化应用,拓展数学问题

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数学走进现实生活中,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苏教版教材特别注重这一点。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主动探索的事物,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应用数学思想、方法或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如在学完“分类”之后,教材设计了应用分类的思想整理日常用品和食品的活动。接着,我组织学生分组活动:把组内的同学分一分。学生活动的热情非常高,各组同学围在一起,仔细观察,找出了很多标准进行分类。如衣服的颜色、袖子的长短、鞋子的类型、脸型的大小、性别、高矮等,有的小组甚至找出了十多种标准进行分类。通过让学生经历分类的活动,使学生体会分类的思想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感受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都是有用的,感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后的成功体验,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 总结评价,提高解题能力

问题解决以后,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检验、评价,看看过程是否合理、简便,结果是否正确。在总结评价时,教师还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有无其他方法,还有哪些新的方法。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运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问题。

如《愉快的周末》中抛圈这个场景中,知道小红得9分,问她的3个圈可能套住了什么,学生一开始只想到每个圈抛得不同的分数,有“4、3、2”和“5、3、1”两种答案。师生评议后,一个学生说:“我还有不同的想法,4+4+1=9。”我组织学生讨论:“两个圈会都抛得同一个分吗?”学生得出答案是肯定的。于是,又有了“3、3、3”和“5、2、2”这两种答案。我认为这个问题的解决已经达到目的了,这时,一个“小调皮”高高地举起了小手:“5+4=9,有一个圈没抛中。”多与众不同的想法呀!我没有立刻表扬他,而让学生讨论有没有这种可能性,在得到一致的答案后,我带头与学生一起给予“小调皮”热烈的掌声。

在问题解决后进行总结评价,有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达到个性发展的目的。因此,总结评价应成为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步骤,它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评价能力都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这样的教学,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方法让学生自己讨论,过程让学生自己经历,结果让学生自己感悟,应用让学生自己体会,充分调动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愿意学数学,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和成功。在转变学习方式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发展了数学意识。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