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做有“心”人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教师要做有“心”人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教师要做有“心”人

教师要做有“心”人

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教师要做有“心”人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教师要做有“心”人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责任心的强弱,教学投入的程度对学生的学习、发展和成长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知识的掌握。两年的课改实验,我们体会较深的是:依据课程标准的精神,根据数学实验教材的编排特点,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要想更好地完成自己肩负的使命,必须做个有“心”人。

一、 教师要有童心

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在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上,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教材使用了大量的彩图,从动物到植物,从现实到童话,较之以往的教材在内容的呈现与语言的描述方面更加生动有趣、更加直观,同时也更有利于教师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师在使用新教材时,可以利用教材中现有的内容,编成故事、游戏、模拟表演等形式,组织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如果教师总是以一个成人的姿态、成人的语调高高在上的指挥,学生就不会感到亲切,也不能完全放松的投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放下架子,以儿童的心态参与其中,融入到学生中去,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这样学生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对数学产生兴趣,学习的效果也会更好。这样的一些活动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课间以及课外活动与学生多进行一些参与性的活动,将会更加增强教师的亲和力。例如,在“百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之后,教材要求学生能用“多得多、多一些、少得多、少一些”等描述数的大小关系,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很难一下子掌握。这时,教师可以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与学生一起开展跳绳、踢毽子等活动,通过学生与学生比个数,学生与教师比个数,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体会、理解这些词语的意义,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学习数学。

二、 教师要有爱心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关爱每一个学生。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少教师却把关注的目光、赞美的言辞更多地送给了学习好的学生,往往忽视了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甚至当这些学生偶尔取得一点成绩,也得不到教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使得他们原本自卑的心灵再次受到挫伤,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努力的愿望。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更需要肯定、表扬、激励的正是这些“学困生”。我们教师的责任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要用教师的爱去温暖学生。教师要用心捕捉他们表现出的闪光点,抓住机会及时给他们以激励与表扬,为他们提供学习的动力。教师一句充满爱心的表扬与肯定,胜过一箩筐的说教。例如有的学生生性好动,上课时总是喜欢东张西望,注意力不集中,如果教师一看到这样的情况就批评,既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也未必能起到良好的效果。若教师此时能抓住他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及时加以表扬,他会很开心,并会注意自己的课堂表现,认真听课。当教师用真诚的爱心去关心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收获的回报往往不只是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依赖,而且是学生更加喜欢这门课。

三、 教师要有宽容心

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或错误,要避免急躁和苛求,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允许学生学得有快有慢、有好有差。学生出现错误,有的可能是不理解,有的可能是粗心,教师要认真分析其中的原因。学生不理解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耐心的讲解与引导;粗心时,教师要允许学生反复纠错。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做正确后,教师同样要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并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明白,通过自己的努力或自己的细心是可以学好的。这样既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又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如果教师没有一种宽容心,当学生出现错误时不分青红皂白地加以指责,就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四、教师的教学设计要独具匠心

教学方案设计的优劣会直接影响一节课的效果,它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方案设计要注重每一个环节,从创设情境、探究学习到知识应用、拓展都应体现教师的独特思考,体现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本班学生了解的程度,体现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具体落实。例如,教学二年级(上册)“时、分、秒”第一课时认识时、分时,许多教师制作的课件都是龟、兔同时从12点开始赛跑,“分针兔”跑一圈,“时针龟”跑一大格,让学生体会时针走一大格等于分针走一圈。而我们却把它设计为“分针兔”从12点,“时针龟”从1点,在不同的起点同时起跑(增强趣味性),“分针兔”跑一圈,“时针龟”跑一大格,这时教师提问:谁跑的路程多?谁用的时间多?第一个问题学生容易解决,而第二个问题学生意见不一,有的说兔用时多,有的说龟用时多,产生争议。这时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最后达成共识(跑的路程不一样,但用的时间一样多),揭示了时和分之间的进率。

好奇心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剪接生活中有趣的素材,可以设计一些童话、猜谜、表演等各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当然,教师要把握一个“度”,不能一味追求趣味性而忽视了“数学味”。

教师如果能成为有“心”人,学生必将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建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数学课改实验工作也必将会取得预期的效果。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