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课内外资源 提升数学素养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挖掘课内外资源 提...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挖掘课内外...

挖掘课内外资源 提升数学素养

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挖掘课内外资源 提升数学素养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挖掘课内外资源 提升数学素养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在很多小节内容后面安排了“你知道吗”。其中的内容涉及数学史料、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自然科学、环境保护等各方面的知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

但是好多教师并没有重视这一内容的教学,认为其可有可无,不是考试的内容,所以一般只安排学生读一读。其实,“你知道吗”应该是数学教学的内容之一,教师应该深刻认识其重要性,并积极引导学生阅读和思考,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文化价值,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 让学生“读一读”

教材中有许多“你知道吗”的内容,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读一读。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增补一些学生阅读的材料,在教学中要注意两点:第一,呈现内容丰富多彩。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合理的设计和补充,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和数学思想的教育。例如,在教学“用计算器计算”时,除了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你知道吗”提供的计算器一些功能键的介绍,我们又补充了一些阅读材料。如,计算机的历史,让学生了解从算筹到算盘再到计算器的发展历史;介绍了数学奇才、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的故事;同时还介绍了数学小游戏:长龙回头和神奇的“198”,让学生去试一试、做一做,不仅开拓了学生的眼界,而且激发了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第二,呈现方式灵活多样。我们在选择数学阅读材料时,既注重知识性,又注重趣味性。在呈现方式上注意灵活多样,图文并茂,不仅有数学故事,还有数学童话和数学游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而且留有学生思考的余地,启发学生课后去思考、探究。例如,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时,我们向学生介绍了阅读材料:时间的学问。利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让学生介绍了古代原始人用“日”“夜”计时到利用测太阳的影子来确定时间,用滴水和漏沙的方法来计算时间,再到用钟表来计算时间,并向学生展示了各式各样的钟表。最后布置了思考题:你会想办法做一个太阳钟吗?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 让学生“找一找”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为学生补充学习材料,而且引导学生结合学习内容,自己课外去收集学习材料,然后通过课堂交流、展示知识卡片、办小报以及举行信息发布会、辩论会等形式,让学生在交流中增长知识并学会独立学习。如在教学“认数”时,教师从成语入手,介绍成语“屈指可数”和“成千上万”,让学生了解古代人们计数是用手指计数的,逐渐形成了十进制,有了“百”“千”“万”等计数单位。另外,除了十进制,人们还发明了其他的计数方法,你能了解哪些呢?去《十万个为什么》查一查,或者上网查一查。学生的兴趣很浓,查找了二进制、十六进制等方面的知识。

三、 让学生“想一想”

在教学“统计与可能性”中,教材中介绍了有关空气污染的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这一内容进行联想: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我们每天的日常生活正在造成哪些方面的污染?怎样尽自己的力量去减少污染呢?让学生通过调查和访问,制成统计图表,写成数学日记,不仅巩固了数学知识,而且受到了深深的环保教育,极大地发挥了“你知道吗”的作用。

四、 让学生“做一做”

数学阅读材料不仅可以让学生读一读,也可以让学生去做一做。我在教学“游戏规则的公平性”的时候,就在课前布置了实践性作业:用一枚硬币进行实验,在统计表中记录实验的次数,正面朝上的次数和反面朝上的次数,写出你的推论。我并没有规定学生实验的次数,因此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时,学生最多做到120次,最少只有20次,然后我让学生阅读教材,让大家看到了五位著名的学者是如何实验的,他们实验了多少次,看到这些数据,你又想到了什么?好多学生都非常感慨:科学实验来不得半点马虎,科学实验必须用事实和数据说话,数学是精确的,研究数学必须有严谨的态度。

因此,数学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你知道吗”的数学阅读的教育功能,将数学阅读纳入到数学课堂教学基本环节中去,不断从知识、能力、情感与态度等多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