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学生识图能力的培养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低年级学生识图能力的培养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低年级学生识图能力的培养

低年级学生识图能力的培养

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低年级学生识图能力的培养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低年级学生识图能力的培养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与以往教材相比,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图变多了。许多题目的呈现都以图或图文结合的形式代替了单纯的文字。特别是越往低年级越明显,这样的改动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学生的识图能力就成了掌握数学语言的前提,是正确理解题目意思的关键,是顺利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保证。笔者针对教材中的图例,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一年级如何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一、 调动已有知识经验,再现生活情景画面

低年级的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感受与兴趣。现实的、有意义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而且,数学本身来源于生活,现实生活里充满数学,因此,教材的素材应当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够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事实,来源于学生在数学学习或其他学科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思考或操作的现实。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相应内容的学习策略,教材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具有一定数学价值的、学生身边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事物作为学习素材,以一幅幅情趣盎然的画面呈现出来。例如一年级(下册)第68页学生在商场门口的画面,只有一个具体场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看图的同时,回忆自己生活的经历,用自己的语言把图的意思表达出来,自然地唤起买物品要用人民币的已有经验。再如二年级(上册)“乘法口诀”的第一个例题,教材呈现了学生玩跷跷板的画面。学生叙述图意时,可能抓不住重点,会像讲故事一样把看到的、想到的全说出来,教师要注意点拨和引导,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可以在学生充分看图、交流之后,引导学生看图上主要画的是什么——画得比较大的这个物体或人有几个?一组有几人在玩?有几组小朋友?一共有几个小朋友?通过有意识地引导引领学生走进画面。再逐步要求学生将“数”和“物”连起来说。这样处理,不仅告诉学生看图要看什么,还帮助学生感受如何运用数学语言把看到的说出来,为学生的思维提供方向。

二、 依据图中文字提示,寻找所需数学素材

书上很多图都配有文字提示,在一定意义上说,学生对这些图的理解能力要比前面谈到的一些主题图更高。例如一年级(下册)第40页第3题、第46页的例题等,这类图配有文字,教师要引导学生依据文字提示,到图中寻找所需要的数学素材。例如,第46页例题的“汽车座位”图,虽然图中告诉我们大客车有45座、中巴车有30座,小汽车有3座,但第一个问题问的只是大客车和中巴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如果学生不能根据文字的提示去寻找图中素材,就可能求出“大客车和小轿车一共多少个座位”或“中巴车和小轿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值得一提的是,有的教师在指导学生看图时,没有让学生充分看图,就直接从文字提示出发,根据要求问题让学生去寻找图中所需素材。这种走过场式的看图,不利于学生识图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三、 结合画面反思答案,不断提高识图能力

苏教版教材在插图的设计上不仅注意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作为学生学习的内容,还注意艺术的加工和生活的真实有机结合。

我们在指导学生看图的过程中,不仅要在解题之前先看,更要注意解题之后再看。例如,一年级(下册)第50页第3题: 盘子里有12个苹果,明明已经吃了4个苹果,问妈妈买了多少个苹果。盘子里的12个苹果其实是明明吃了4个后剩下的,但由于学生顺向思维占主导,有的学生在审题后,受到“吃了”两个字的影响,认为“吃了”就要减去。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生已经用减法解题后,引导学生进一步看图并思考:“盘子里现在还剩多少个苹果?”“妈妈买8个苹果,会吃了4个后还剩12个吗?”学生恍然大悟。这里不仅让学生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也培养了检验和反思的意识。

教材中还有一些图,旨在提示学生学习、思考或操作的方法,帮助学生降低理解题目的难度。教师在指导学生看图的时候,要注意看、说、想、做的有机结合,并且要视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和教学内容灵活安排。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