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五大误区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论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论当前小学...

论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五大误区

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论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五大误区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论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五大误区《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但是,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对新课标学习的不断深入,许多老师在实践中对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开始越来越多地走进了一些误区,这些误区,看似在实践新课程,体现着新理念,然而实际却是与新课程背道而驰。主要有:

误区一:重形式,轻内涵

由于新课程改革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数学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因而在我们的课堂上到处可见各种形式的课堂。但有些课堂有形式化之嫌疑。形式化就是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轻内涵,教学改革只是形似,还没有达到神似。主要表现有小组合作流于形式、过于追求教学的情境化、教学只求“表面”热闹、教学过于追求手段“现代化”、只为开放而“开放”、探究的泛化等。这种形式化的课堂上,教学的有效性就会受到质疑。教学的有效性,就是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课堂教学毕竟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教学就是要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发展智力、形成态度和相应的品质,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学到什么、得到什么是任何教学都必须要追问和考虑的。而课堂表面的热闹和热烈可能损害教学的内在功能,学生不做深入的思考,随心所欲,胡猜乱想,甚至固执己见,失之偏颇,这样的课堂上展现的是学生虚假的主体性,失却的是教师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的神圣职责,而要解决课堂有效性的问题关键在于既要真正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努力发挥好教师引领的作用。

误区二:重过程,轻结果

以往的课堂教学是重结果而轻过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极为不利,所以被新课程所排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同了“重过程轻结论”的评价观。有的老师在实践中,设计了精彩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环节,学生的学习过程很是丰富,但最终却忽视或不要结论了。可以预见,若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认为探究合作只是游戏,因为游戏可以是没有结果的,从而丧失了合作探究的意义和价值。长期的探究失败就会使学生产生“探不探究出结论无所谓”的态度。其实,新课程所提倡的是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反对传统的知识传承方式,反对单一的说教式、填鸭式的教学,而不是反对知识本身,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过程和结论同样重要。课堂教学其根本目标是“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因而笔者认为,在现阶段的课改初期,过程相对比结论更重要一些,但也不能忽视结果。我们反对以教知识为主,反对教死知识、灌输知识,但该教的还得教。毕竟知识技能是自主探究的基础,没有一定的知识技能作基础,自主探究又怎能起步?

误区三:重认知,轻情意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总体目标”部分就提出了“情感与态度”方面的要求:“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可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更要重视学生的情意发展状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但是,由于现行的教学评价体系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学校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仍然重认知轻情意,重科学轻人文,考试分数压倒一切.而对学生的探究兴趣、学习态度、科学方法、创造精神以及情感价值观等情意方面的发展缺乏应有的重视和可操作的评价方案,这就严重地限制了课堂教学的空间和学生自主发展的舞台,使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情意发展不能和谐地统一起来。一方面老师在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焕发了课堂教学的生命力;另一方面,我们的学校、老师评价学生的法宝仍然是考试和分数,很少考虑学生的情意发展因素。两者的相互矛盾,使得重认知,轻情意的现象广泛存在。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有多少人自觉地关注到情意这一层面?我们的考试又如何能测量出学生的这种情意发展水平?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问题。

误区四:重整体,轻细节

一堂怎样的数学课才是优秀的数学课?在整体和细节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课改之前,是重细节而轻整体。大多数老师都认为,一堂好的数学课应该密不透风,滴水不漏,应该天衣无缝,无可挑剔,应该精雕细琢,完美无缺,于是要求好课应是“教学程序严谨”、“提问精细恰当”、 “板书精当美观”、“过渡语言周密设计”、“时间控制恰到好处”等等,细节似乎真的成就了完美。但从课改的眼光看来,这种小步子乒乓式答问,看上去进程流畅,学生答错率很低,但这恰恰掩盖了学习的本来面目。过分注重细节而失去新课程理念的宏观性。

课改推进数年间,大家越来越觉得要把握课堂教学的整体,课堂教学的整体性要更甚于细节,把握大环节,不计小细节,大家开始追求互动生成的数学课堂。于是备课过程简化,教学过程简化,上课信马由缰,上到哪里是哪里,教学效果显而易见。因而笔者认为,即使在重视整体性的情况下,也不能将细节全盘否定,殊不知课堂的精彩离不开整体,更离开不细节。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

误区五:重主体,轻主导

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2年)之前的课堂教学评价,往往重主导而轻主体,即是以评价教师的教为主。随着课改的深入,老师们对于评价的对象发生了变化,大多数老师都认为,在新课程的评价理念下,对课堂教学评价应该从对教师教学的评价转变为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即重主体而轻主导。本人认为这一观点不十分全面。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精神和关于改革评价的目标要求,课堂教学评价应从评价教师的教(即教的设计、教的过程和教的效果)和评价学生的学(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两个维度进行,课堂是师生共同互动的课堂,既然是共同的,那为何评价时要将其割裂呢?当然,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应当成为评价的主体,教师是实施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那么对教师的评价也不容忽视。因此,笔者支持的评价观应是“以学生评价为主,以教师评价为辅”。要改革原有单一的“以知识为本”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形成“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学生的学习活动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所以,无论怎样评价,其目的均在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什么会产生上述一些不正常的课堂教学评价误区,笔者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老师们对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对于新课程理念的学习领悟不够深入,浮于表面的认识自然会导致浮于表面的评价。正是由于评价所具有的诊断和导向功能,使得评价的标准成为教师实践新课程的内在指引,如何评价,将直接影响着课改的方向。所以,作为新一轮课改的实施者,我们必须以人为本,把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基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真正落实课改精神,把课程改革不断引向深入!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