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理解”学生,学生才能成为主人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教材“理解”学生,学生...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教材“理解...

教材“理解”学生,学生才能成为主人

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教材“理解”学生,学生才能成为主人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教材“理解”学生,学生才能成为主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新的课程体系已进入全面实验阶段。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广大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教师在教学中,对新课程有了深刻的感受和真实的体验。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使用教材方面谈几点认识与体会。

一、“学生理解教材”应转变为“教材理解学生”

“学生理解教材”和“教材理解学生”这两种观点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思想。过去,我们一味地强调“学生要理解教材”,强调“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教师得尽职尽责地教,学生要刻苦勤奋地学(这当然很重要),一句话就是让教师、学生适应教材,把教材当成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圣经。实际上,教材虽然是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课程标准,遵循学习规律由专家开发、编写而成,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是多样的、动态的,所以教材所提供的素材并不完全适合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要“学生理解教材”不如“教材理解学生”。

“教材理解学生”就是教材在教学内容安排和呈现形式上,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正是站在这样的高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1)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2)从客观事实出发,教材每个知识点基本上都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出现,让学生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3)教材提供了大量的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材料,让学生结合自己实际,通过数学活动获得数学知识,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了良好的课程环境;(4)教材中很多问题的设计都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使不同学生在不同程度上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产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师理解教材”才有可能使“教材理解学生”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师生教与学的中介。但它不可能完全考虑到现实情况的变化,同时它也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所以说,任何一套教材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它需要每一个教师去实践、丰富和完善。另一方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材只规定了要教些什么,至于怎样去教,运用哪些素材和事例去教,都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同一个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理解,在实施过程中自然就有不同的方法。因此我们说,只有“教师理解教材”才能使“教材理解学生”。

“教师理解教材”就是要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在实践的基础上“用好”教材,而不是“教好”教材。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灵活运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开发和利用一切有利于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设计教学过程;同时要发掘教材中的数学情感,让负载于教材后的感情色彩体现出来,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及一般能力也得到提高。

三、关注学生,是“教材理解学生”的重要表现

现代课堂教学观的核心就是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从生命的高度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因此,笔者认为,关注学生,是“教材理解学生”的重要表现。以下分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关注学生的需求,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索的机会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以往的教材编排,对学生探究、创造、获得认可的需要不够重视,并且教师在上课时,为了教案的顺利实施,往往要求学生配合自己,这种配合是教师的“需要”,而这种需要时常会模糊教师的眼睛,迟钝教师的眼力,造成教师难于关注学生的需要,不能把学生的“需要”置于教师的“需要”之上,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学习的状态。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不到提高,创新能力更谈不上发展。

实践表明,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应该是基于数学的价值和学生个人主观愿望的建构活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来源于数学有用以及学生丰富自身、提高自身、发展自身的内在需求。因此,我们要关注学生的需求,根据他们的需求去调整教材。在数学学习中,我们要提供大量属于学生自身的经历、体验和探索性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将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需求转化为自我实现、自我创新、自我发展的内心需求和不竭的动力源泉。

例如,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在原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变动。原教材是通过两两(三三)摆6朵花,三三(四四)摆12个小正方形和四四(五五)摆20个小圆,写出相同加数求和的算式,开门见山地教学把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这就是乘法。然后大量地练习读法及几个几相加。教材内容的这种呈现方式,容易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告诉式的被动接受式的盲从学习。而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则提供了丰富的生活情境,教师在这一课教学时,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从数摩天轮上人数这一情境入手,然后增加摩天轮吊厢的个数,引导学生自然地运用已学过的加法计算人数,当摩天轮的吊厢越来越多时,用加法计算人数显然很麻烦,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说:“哎呀,太麻烦了!”这样,学生自然地产生了运用新算法来计算的需要,从而有了进一步学习的冲动。这样教学注意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对乘法意义的感受和理解更加深刻。

(二)关注学生的发展,给学生创设自由探索的空间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在教学中应尽可能给学生创设自由探索的空间,让他们能够多维度、多层次地观察、思考,进行多角度的分析、比较,使他们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得以发挥,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成为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过程,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例如,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一课中的第37页第4题,教材要求学生用简单的平面图形拼图案。我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进行了加工。放手让学生分小组用图形进行拼组,要求既可以用各种图形画,也可以用现有图形拼,由学生自主选择。学生拼出了各种各样的图形,有的学生拼出了一辆坦克;有的画出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有房子,有花草,有小鸡,烟囱还冒着烟……拼好后,学生离开座位互相参观学习,在广泛参观的基础上进行评价。这种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自己设计活动,并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活动,给学生创设了自由探索的空间,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创造欲望得到满足。

(三)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给学生提供在探索中创新的可能性

新教材不仅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把学习过程看成一个由学生亲自参与的、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探索活动中,自主创新、自我发展。

例如,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连加连减”一课,教材安排了一幅生动的插图,用小鸡走来和离去的过程反映出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我在实际教学中,把例题的情景图制成课件,引导学生根据画面上的动态过程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列出了算式5+2+1、8-2-2,但在讨论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我发现大多数学生都没有按书中标明的计算顺序来算,都是先算2+1=3,再算5+3=8;先算2+2=4,再算8-4=4。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学生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后面一步2+1、2+2相对比前面一步5+2、8-2容易得多,而且他们也能在图中找到依据,2+1是先算一共来了几只小鸡,2+2是先算一共走了几只小鸡。在对学生这种创新思维进行肯定的同时,我再一次感受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多么的重要。

总之,只有教材的创新、教师的创新,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创新。让教材和教师都来理解学生,真正把学生当做主人,课程改革才会真正落到实处。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